《《亡靈書》·宛若蓮花》中外哲理詩賞析
我是純潔的蓮花,
喇神的氣息養我,
輝煌地發芽。
我從黑暗的地下,
升入陽光世界
在田野開花。
人死亡靈進入冥國,經過冥國官員的審判和應受的磨難后,生死輪回,亡靈或復活,或轉生,或附體,這是一些古老國家像中國、印度、埃及等遠古人民共有的一種冥國觀念。古人這些奇妙而豐富的想象力,不但構建了一個活靈活現的鬼世界,而且還讓它與現實人的世界有著各種交往和瓜葛。這些看似荒唐的冥國觀念,固然帶有濃重的迷信和宗教色彩,但卻也隱含著活人的現實目的,寄托著活人現世的希望。試看但丁的《神曲》,不就是利用夢幻的方式,描述了亡靈在地獄、煉獄受審的情景,借以表達其對現實的希望嗎?而早但丁3000多年的《亡靈書》,則從另一角度,別具一格地表達了古埃及人的現實希望。它也設想了亡靈在冥國的受審受難,卻不實寫受審受難的情景,而是給亡靈寫了一部幫助他們生活和應對審問的指導書,讓亡靈能順利地通過各種審問而得以復生,人生態度顯然側重在積極引導而不訴諸懲罰。《牢記本身,勿昧前因》就是從提醒亡靈勿忘“本名”這一角度,幫助亡靈順利通過審問的詩篇,該詩共8句,前3句“在巨屋中”, “在火屋中”,“在“暗夜里”等句,是借亡靈受審之場所,極言受審之繁多。傳說亡靈從瀑布乘太陽神之船進入冥國后,要經歷江片下界,除了在“真理的殿堂”要受冥王奧西里斯的嚴格審問外,還要受到42位判官的審問, “在巨屋中”等句,即示此意。“清點年歲”,“清算歲月”之句,暗示受審之內容和目的。據《亡靈書》另一些篇章透露,判官們要清點、清算亡靈在世時一生的行為,要一年一歲地清查亡靈“偷過別人的東西嗎?”“欺騙過人沒有?”“殺過人嗎?”“尊敬神嗎?”“甚至愛你的鄰居嗎”等等,一句話,就是要亡靈一年一歲地講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考察亡靈在世是行善還是作惡,這時,冥王要把亡靈的心放在一邊是象征公正的羽毛的天平上,衡量一下他是否有罪,或罪之大小。所以《亡靈書》中的有些詩篇,簡直就是提供給亡靈回答審問的標準答案,如說我沒有欺負過人,沒有言而無信,沒有偷盜、荒淫、褻瀆神靈,甚至沒有窺視親人的妻子等等。審問是嚴肅而嚴格的;懲罰是嚴厲而可怕的。回答正確就放生,回答若有差錯,就要被守在一旁鱷頭獅身河馬尾的怪獸吞噬。(當然該詩只提到要清點、清算亡靈的一生言行,并未涉及具體內容。)第4句詩,是該詩的核心,它提醒亡靈在各種場合受到審問時,最關鍵的第一步,就是“但愿還我我的本名”。所謂本名即自我。那就是說你不要忘記自我,不要忘記自己姓啥名誰,是何等人。因為如果連自己姓名都忘了,失去了自我,那就失去了復活的前提條件。這句“但愿還我我的本名”看似簡單平常,實際含意卻復雜豐富。表面看,這是應對審問時要記住自己姓啥叫啥,因為“驗名正身”后回答審問,才有實際意義。深層看,這是鼓勵亡靈勿為審判的淫威所嚇倒,要信心十足地相信自我的存在,切莫慌亂膽怯,失掉信心,不知所問,甚至連自己是誰都忘掉了;要相信自己,理直氣壯地回答問題。所以“還我我的本名”,不但體現了古埃及人已經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而且表達了用自我意識抗衡審判的威懾力量的堅強意志。尋找自我,直至今日,在西方世界還是人生的一個核心課題,但埃及人遠在3000年前就已經樹立了自我意識,這既難能可貴,又發人深思。詩的后4句,主題同前4句,只是變換了角度,提醒亡靈審問時,諸神自報大名時,自己也要與諸神一樣,理直氣壯地自報大名。總之,統觀全詩,它煥發著人的自我意識之美和力量,顯示了人對自身力量的肯定和贊美。當然,該詩還從另一角度顯示了它積極的思想意義,那就是人既然死后亡靈要經受嚴格的審訊,要清點、清算每一年每一歲的言行,要還其本來面目,所以在世時,且莫作惡,否則縱令在世時背人作惡瞞過了世人,但亡靈受審時要“還我本名”,還我本來面目,惡行就要敗露,必被怪獸吞噬。所以,指點亡靈“牢記本名,勿昧前因”實際上又是提醒現世的“自我”,且莫作惡,多多行善,免遭怪獸吞噬之禍,不得復生的規勸之詞。因此,應該說《亡靈書》在雙重意義上表達了現世活人的生命意志和勸善的苦心。
《宛若蓮花》可以說是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升華,它超越了被動的受審應對,直接以蓮花的枯榮,隱喻歡呼亡靈的復活。這里講蓮花的純潔,自喻亡靈的一生清白,“喇神的氣息養我”,是對喇神的禮贊,也是為亡靈自身的復活而詠。因為埃及人認為喇神——太陽神是萬物的主宰,它威力無邊,一切生物都靠它的氣息育養。亡靈要想復活, 自然也要靠它。如今亡靈靠喇神氣息的育養,猶如枯萎的蓮花,從黑暗的地下,從冥國的“暗夜里”,走向“陽光的世界”,重新復活,開始新的生命,這就表達了人們對亡靈復活的愿望和自信。把一歲一枯榮周期性枯而復榮的蓮花與人的死而復生作比并論,不僅意象優美,而且表達了人對美好生命的向往和再生的信心。六句短詩,語言純樸清新,不但散發著蓮花的幽香,而且充溢著強烈的生命意志和力量。人和大自然,主體和客體在古人并不作嚴格的區分,亡靈復活宛若蓮花重生, 比喻巧妙而恰切,形象地傳達了古埃及人樂觀和自信的人生態度。
上一篇:《席勒·孔夫子的箴言》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李山甫·寓懷》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