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陽招我魂。
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重用蔡京、章惇等人,對元祐舊黨大加迫害。已年過半百的蘇軾一貶再貶,最后被流放到人稱“天涯海角”的海南島。這首詩寫在海南島北部的澄邁縣。詩人登上在縣治西面的通潮閣,極目遠眺,抒發了思鄉盼歸的情懷。據說該作就題在通潮閣的墻壁上,后來南宋胡銓因反對秦檜也被發配海南,曾專門寫了和詩,并由李光書匾。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長歌當哭。此詩作于元符三年(1100),當時詩人已是六十三歲的老人,覺得來日無多,盼望葉落歸根,返回故鄉。但是,雖然詩人才華蓋世,名滿天下,而個人命運卻完全操在當權者手里。他不愿長住海南,又身不由己,內心十分痛苦,故感慨到:我的殘生恐怕不得不在海南島度過,只好在死后請天帝派人將我的魂魄招回故鄉。“招魂”一事,是從楚辭中化出的。宋玉《招魂》中說,天帝可憐屈原的靈魂脫離了軀殼,離散無依,特命一位叫巫陽的神醫去招它回來。詩人借此表達殷切執著的思鄉之念,說明自己假若不能生還,那么死后也要回到中原!很明顯,這是借宋玉《招魂》來為自己招魂,作詩抒憤,以歌代哭。
后兩句寫的是遠望當歸。作者登樓望鄉,呆呆地注視著向中原飛去的鶻鳥,只見它越飛越遠,越飛越小,直至最后消逝在極遠的天地連接處。隨著鶻鳥的漸漸遠去,詩人凝神佇立的時間越來越長,目力延伸的空間越來越大,而蘊藏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在歸鳥身上,寄托著詩人苦苦相思的赤誠之心。望斷歸鳥,詩人的視線最后停留在天際邊那隱隱約約仿佛一絲纖發的青山上,他禁不住猜測,那里大概就是中原的土地吧?眾所周知,在海南島,即使目力很好也根本無法望見中原,作者把這一線青山認作中原,完全是出于其一片癡情。這種猜想,是由他熱烈的思念中產生的,體現了遠望故鄉山水聊以自慰的良苦用心。
此詩感情深沉,景象闊遠,語言崛奇,清人紀昀將其稱為“神來之句。”
上一篇:蘇軾《惠崇春江曉景》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晁沖之《春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