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
愁沖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
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李德裕于大中元年(847)十二月下制貶潮州,第二年正月自洛陽循江淮水路赴潮州。此詩當是貶潮州途中過五嶺時所作。全詩描寫沿途風光之異,并發抒深切的思鄉之情。首聯一入手便著眼于山水的態勢,給人以鮮明的獨特的感受。“嶺南”指五嶺以南。這里是丘陵地帶,山中溪水奔流不息,形成眾多的支流岔道。行人處于東轉西彎的山間小路,辨認不清方向,因而“路轉迷”。此處用一個“爭”字,寫山泉的急湍狀態,使景物呈動態。第二句寫濃郁的山間景色:山間長滿了桄榔和椰樹,山深林密,使得一條條溪流都顯得格外陰暗,竟至遮斷了望眼。山高、水曲、路迷、林暗,眼前的景物,襯托出詩人在迷途中愁腸百結。這兩句為景中寓情,為下一聯的直接對景抒情作了鋪墊。
頷聯語意雙關。照字面看,是進一步寫嶺南地區的荒僻險惡:毒霧、蛇草、沙蟲等是當地野山峻嶺中常碰見的,詩人被貶謫到南方,初至其地,對這一切就格外小心提防,連燕泥落下來都擔心有沙蟲夾在里面,趕緊躲開。此是寫實。詩人帶著“愁”、“畏”情緒來看待這些事物,隱喻自身在政治上的險惡境遇,此是寫意。此聯進一步表達了詩人被貶謫于蠻荒之地的憂憤心情。
頸聯筆鋒一轉,描寫嶺南的奇特的社會風貌。田里稻米已開始收割了。三更時分,雞聲預報著潮汛即將來臨,津吏就將這消息通報給待渡的人。詩人面對異鄉風物,表現出一種驚奇之情。這樣寫更有力地襯托出詩人飄泊無依時的內心活動。
尾聯通過越鳥在紅槿花中鳴叫的另一個嶺南畫面,直接寄寫對故國的情思,顯得情意深長,韻味無窮。紅槿是南方的落葉灌木,四季開花。越鳥指南方之鳥,《古詩十九首》有“越鳥戀南枝”之句。李德裕是北方人,他雖遭打擊,但心懷故土,想繼續為朝廷效勞。所以在羈旅之中,聽見紅槿花中越鳥的叫聲,也引發了鄉情,愁上加愁,凄然腸斷。
此詩凝煉含蓄,情景交融。詩人把眼前的景物——崇山、流水、險徑、叢林、毒霧、沙蟲、火米、潮雞、紅花、啼鳥組成一個藝術整體,然而又并非專意于詠物,而是在所有景語中體現了情,言出了志。
《雪浪齋日記》云:李衛公詩云: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頗似少陵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引)
(德裕)時為白敏中輩排擠,貶潮州司馬,又貶崖州司戶,故三、四語雙關,猶柳州詩之“射工”、“颶母”也。(沈德潛《唐詩別裁》)
上一篇:《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貧女·秦韜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