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聲洞《起義前別父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父親大人膝下:
跪稟者: 此為兒最后親筆之稟,此稟果到家,則兒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兒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①,未曾稟告大人,實為大罪。故臨死特將其就死之原因為大人陳之。
竊自滿洲入關以來,凌虐我漢人無所不至。迄于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禍,已在目前,滿洲政府猶不愿實心改良政治,以圖強盛; 僅以預備立憲之空名②,炫惑內外之視聽,必欲斷送漢人之土地于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是以滿政府一日不去,中國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全國土,必自驅滿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兒蓄此志已久,只以時未至,故隱忍未發。邇者海內外諸同志共謀起義③,以撲滿政府,以救祖國; 祖國之存亡,在此一舉。事敗則中國不免于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 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只以大人愛兒切,故臨死不敢不為稟告,但望大人以國事為心,勿傷兒之死,則幸甚矣!
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 奮斗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兒刻已念有六歲矣,對于家庭本有應盡之責任。只以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即為身家計,亦不能不于死中求生也。兒今日極力驅滿,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所以保衛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④,則兒雖死,亦瞑目于地下矣! 惟從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為大人分憂,甚為抱憾,幸有濤兄及諸孫在⑤,則兒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過于傷心,以礙福體,則兒罪更大矣。幸諒之!
茲附上致穎媳信一通⑥,俟其到漢時面交,并祈得書時即遣人赴日本接其歸國。因彼一人在東,無人照料,種種不妥也。如能早歸,以盡子媳之職,或能輕兒不孝之罪。臨死,不盡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體,以慰兒于地下。旭孫將來長成⑦,乞善導其愛國之精神,以為將來為國報仇也。臨書不盡企禱之至⑧。敬請萬福金安
兒聲洞赴義前一日稟于廣州城
家中諸大人⑨,及諸兄弟姊妹、諸嫂、諸侄兒女、諸親戚統此告別。
【鑒賞】 辛亥革命是孫中山領導下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國的邪惡勢力,其間無數愛國志士前仆后繼、百折不撓,用熱血與青春譜寫了一頁頁可歌可泣的動人詩篇。1911年3月29日的廣州起義便是其中最英勇壯烈的一次武裝斗爭。方聲洞烈士這封信是他在起義前夜寫給父親的訣別書,在信中,作者以挽救國家危亡之大義勸慰父親,充分表現出他深明大義的高尚情操與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作者先分析時政,闡述救國救亡的道理,表明自己 “就死之原因”。清政府二百余年的統治是中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頁,對內強征暴斂,殘酷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運動,對外則屈膝退讓,以出賣國土與主權維持其岌岌可危的政權,內憂外患,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邊緣,所以保衛國土,使中華民族走上富強振興之路,關鍵在于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當此危難之際,任何一個愛國愛民的熱血男兒都應奮起抗爭,將民族危亡置于個人幸福之上。這里,作者滿懷革命豪情地指出: “事敗則中國不免于亡,四萬萬人皆死,不特兒一人; 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庇米约耗贻p的生命換來民眾的新生,將有限的人生置于人類解放的永恒事業之中,作者寬廣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是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大義凜然,百折不撓的精神內核。
接著,作者從國與家相依相存的關系入手,進一步表明自己從事的正義事業于國于家都是必要的?!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一曲千古絕唱早已道出家與國互為表里,息息相關的聯系,只有國家獨立強盛,才有個人家庭的安寧和美,“只以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所以保衛身家也”。在作者看來,國是家的外延,家是國的內核,國破則家亡,國興則家盛; 愛國、為國家危難獻身,也就是護家,盡兒女的責任。這里作者將對父母、親人的拳拳眷愛與赴湯蹈火、為國捐軀的愛國激情合二為一,表達了一個革命志士無比深沉博大的感情。燕雀無法理解鴻鵠之志,革命者的感情也決不等同于普通的家庭親情,它更豐富、更深厚和更偉大。一紙家書,展現了作者無比美好崇高的心靈。
最后,作者以沉郁深情的筆調論及家人家事,再次表現了他對親人們的思念與牽掛。
這封家書情深意切、感人肺腑,作者由救國大義著筆,以家庭親情收尾,字里行間,滲透著對祖國的一腔忠誠熱愛,對家人的一派懷念眷顧,使一個英勇無畏,感情深沉真摯的愛國志士躍然紙上。
上一篇:方敬《贊美》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跋紹興辛巳親征詔草》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