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文山丞相》原文與翻譯、賞析
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暉①,南冠無奈北風吹②。子房本為韓仇出③,諸葛寧知漢祚移④。云暗鼎湖龍去遠⑤,月明華表鶴歸遲⑥。不須更上新亭望⑦,大不如前灑淚時。
【注釋】 ①金戈挽落暉:《淮南子·覽冥訓》載: 魯陽公與韓搆大戰,天晚的時候,他執戈揮舞,太陽倒退到三座星宿的位置。②南冠: 囚犯的代稱。指文天祥囚于燕京。③“子房”句: 子房即張良字。他家五世為韓國相。秦滅韓后,張良為報仇,派刺客在博浪沙刺秦始皇不中。④“諸葛” 句: 諸葛亮輔佐蜀國,鞠躬盡瘁,但終究沒有改變蜀漢覆滅的命運。祚 (zuo做),皇位。⑤“云暗” 句: 《史紀·封禪書》 中說: 黃帝在荊山下鑄鼎,鼎成后,他乘龍上天。后來這地方就叫鼎湖。“鼎湖龍去”,就指皇帝之死,這里指南宋端宗和帝昺之死。⑥“月明”句:《搜神后記》載: 遼東人丁令威去學道,后變成仙鶴回到故鄉,集在華表上,有人要射他,他徘徊空中說: “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廓如故人民非。”遲,待而不至。⑦新亭: 在今南京市南。東晉初,過江的文臣武將常在新亭飲宴,感慨江山破碎,相視流淚。事見《世說新語》。
【詩大意】 你徒勞地手執金戈希望挽救大宋的淪亡,無奈力不從心連自己也身進牢房。張良本來為韓國報仇而出來輔佐劉邦興劉滅秦,諸葛亮鞠躬盡瘁哪里想到終究無法改變蜀漢覆滅的命運。天暗云濃鑄鼎的黃帝乘龍上天,月明星稀之夜卻不見你的魂魄回歸人間。你不須像東晉初過江的將相那樣在新亭上面對破碎的河山憂愁,眼下的形勢更不如那個時候。
【賞析】 全詩對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表示了沉痛的哀悼,歌頌他為恢復宋室至死不移的精神,同時皮里陽秋地貶斥了不圖恢復的茍安者,進而也就揭示了文天祥個人悲劇的原因。
開頭兩句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是強烈的對比和嚴酷的嘲諷。一生抗元總想挽救國家危亡的文天祥,自己倒成了囚徒,對元兵的長驅直入無可奈何。第一句詩用了一個“徒”字,這并不是譏刺文天祥不識時務異想天開地挽救難逃滅亡命運的南宋,而是在譏諷人們在“暖風薰得游人醉”中,早已“只把杭州作汴州” 了,還有誰在關心大宋的存亡呢?只有文丞相你一個人不會看風轉舵,徒勞地支撐著危局,孤掌難鳴,反而成了敵人的俘虜,再也無力盡忠御侮了。詩句背后隱含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悲劇意味。這里用了魯陽公與敵人大戰,揮戈止日的古代傳說,充滿著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式的英雄氣慨,從而歌頌了文天祥為拯救社稷感天動地的可貴精神。
下文以張良、諸葛亮來比喻文天祥。張良為報滅韓之仇,派人刺殺秦始皇,追隨劉邦反秦興漢,矢志不移。諸葛亮六出祁山,反魏佐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哪里知道漢室氣數將盡呢?他們不計個人得失,未卜前途如何,只是戮力王室,盡忠人主。這里用開國元勛、賢相比喻文天祥是恰當的,以此肯定了他報效國家生死置之度外的高貴品質。
但是國家到底還是滅亡了。“云暗鼎湖龍去遠”,“鼎湖龍去” 的典故是指皇帝死去,“云暗”說明皇帝死后的氣氛,這里指宋端宗和帝昺都死了,上無依傍,失掉了號召反元的旗幟。
“月明華表鶴歸遲”,以丁令威的典故借喻文天祥被俘而死和設想文天祥死后的感慨:你在月明之夜為什么魂靈還遲遲不返回故鄉呢?難道你在感嘆城郭雖在人事全非嗎?含蓄地寫出宋亡后國人都昏昏噩噩,忘了國仇家恨,有誰理解文丞相的一片丹心呢? 可見反元下無依靠。
“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東晉渡江偏安一隅時,形勢雖危急。但總還有人如周顗、王導等重臣于新亭之上,北望殘破的半壁河山對泣而奮然立恢復之志。今天呢,“大不如前” 了,你不用再到新亭去遙望故土了,因為大宋已徹底淪亡,在當時蒙古貴族的壓迫統治下,再沒有關心國土淪喪的志同道合者了。詩中 “不須”一語和開首的“徒”字遙相呼應,力重千鈞,帶動全詩,作者緬懷故宋,贊頌文天祥,鄙視不圖恢復者的種種感情盡蘊納其中。
這篇作品,多用典故,善用典故,含蓄蘊藉,將詩心曲曲傳出。
上一篇:《我的記憶》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攤破浣溪沙》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