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札記·說《子夜秋歌》第十五首
仰頭看桐樹,桐花特可憐,愿天無霜雪,梧子解千年。
這首民歌在當時大約流傳得相當普遍。同樣保存在《樂府詩集·吳聲歌曲》中的八十九首《讀曲歌》,就有一唱一和兩首,與此基本相同。而《讀曲歌》說得更為周詳:
“上樹摘桐花,何悟枝枯燥;迢迢空中落,遂為梧子道”(原唱)
“桐花特可憐,愿天無霜雪,梧子解千年。”(和辭)
“梧子”本指梧桐樹實,諧音讀為“吾子”,即女方所愛的男子。在民歌中,每以“花”比女方,惟“桐花”卻多用以比喻男子。蓋“桐”與“童”諧音,《詩經》中即稱青年男子為“狡童”,又清人王士禛《衍波詞》有[蝶戀花],其中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為傳誦一時之名句,皆可為旁證。但王漁洋詞涵義,實自吳聲歌曲來。因鳳以梧子為食,“梧子”即郎之代稱,正謂妻之唇吻與郎常在一處也。《秋歌》僅有四句,中多省略,不及《讀曲歌》說得清楚。后者是說自己上樹摘桐花,為的是取“梧子”,沒想到樹枝干燥一下子折斷了,從半空落下,“梧子”落了一地,于是這條道路上布滿了梧子,成了“梧子道”。其隱喻之意,則為情郎必經之路。“解”有墮、落意,而“落”又有停留意。故“愿天無霜雪”二句,意謂如果天無霜雪,梧子可以在這條道路上存留一千年,也就是說,即使過一千年,梧子都落在這條路上。既然如此,則所愛男子將永遠從這條路上來尋訪自己,亦即千年永愛之意。
《秋歌》說得比較簡略。前二句謂仰頭看男子,這個男子的確可愛,但語氣中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不過“梧子”是要落下來的,等它墮地,自己就可以得到它了。所以“愿天無霜雪”,再過一千年梧子也仍然在這里飄墮,自己總有機會得到它。這里面有一廂情愿的癡情,又切合秋天梧桐結實隨風飄墮的實景,寫得自然深摯。只是語氣晦澀,倘不參照《讀曲歌》是不易理解的。可見讀民間文學作品同樣要下功夫,如果動輒以為膚淺鄙俗而輕之,是不會徹底讀通、讀懂的。
上一篇:古代詩歌札記·說《子夜夏歌》第八首
下一篇:古代詩歌札記·說《詩·關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