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
絕域從軍計惘然,東南幽恨滿詞箋。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這是龔自珍在道光三年(1823)寫的詩。這一年六月,他刊定《無著詞》、《懷人館詞》、《影事詞》、《小奢摩詞》四種。回顧自倚聲填詞以來,將近15年間,先是應順天鄉試中榜而考充武英殿校錄,后又應浙江鄉試中式第四名舉人,官內閣中書。雖至是年仍未進士及第,但已頗負聲名。尤其是關心現實,憂慮國事,寫成《明良論》四篇,令當時宿學段玉裁欽佩不已;又有《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問世,慷慨論當世事,表現了革新社會的清醒要求。在此期間,他廣交朋友,成了知名人士。假如他眼光短淺,胸無大志的話,在這些成就面前,他會顯得躊躇滿志,甚至自我欣賞。偏偏他是個有志于想變革社會,沖破黑暗,迎接光明的思想家,因此非但不自滿自負,反而自嘆自責起來,于是援筆成詩。但這種自嘆自責的緣由,又不易明白道來,所以題曰“漫感”。
詩的前兩句說:一向有從軍邊陲的愿望,卻始終未能實現;只留下了一些帶著幽恨的詩文詞篇。“絕域從軍”即從軍邊陲的意思。考作者生平經歷,他因為研究西北邊疆地理的需要,很想親赴實地考察,但清廷對漢人赴邊限制甚嚴、終未如愿。又古代詩文中常以從軍殺敵,效力邊陲作為人生報國宏愿看,作者也早有報效祖國的宏愿,可惜十多年來未獲機會,悵惘不已。但自古以來,“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韓愈《荊潭唱和詩序》)。他雖然壯志未酬,卻詞箋滿眼,詩、詞、文充滿著愛國憂民的熱情,包含著壯志難酬的幽恨。這是明眼人皆可洞察的事實。次句的“東南”是指他長期處于江浙一帶,與首句的“絕域”恰成相對(習慣上“絕域”常指西北邊陲)。在這里,字面上的空間距離增強了壯志未酬的失落感。
詩的后兩句是對前兩句所概寫的經歷作自我評價。詩人說:一枝簫,一把劍,是我的生平志愿,但回首卻只聞簫聲而不見劍影,真是辜負了十五年來的“狂”名。在龔自珍的詩文中,簫是指詩文、詞篇等抒發感情的作品,劍是指絕域從軍及改革社會的政治抱負。可以說,簫和劍代指文才和武略。這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現。如《秋心三首》:“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湘月》:“怨去吹蕭,狂來說劍,兩樣消魂味。”《鷓鴣天》:“長鋏怨,破簫吹,兩般合就鬢邊絲。”《己亥雜詩》:“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有時他也為自己詩詞中的“簫”、“劍”作破譯,如《鵲橋仙》:“吟詩也要,從軍也要,何處宗風香火?”這“吟詩”和“從軍”,用借代的詞語來表示,就是“簫”和“劍”。所謂“狂名”,是胸有大志、頗有聲名的自謙之謂。因為報國之愿未能實現,只留下一批語挾幽恨的詩文、詞篇,真可謂辜負“狂名”了。
上一篇:宋湘《梅修重有浙江之行贈別(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越中覽古》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