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曾子尚憂三者失,自言日致省身功。
如何后學不深察,便欲傳心一唯中。
作為一代儒學大師,朱熹不僅是一位哲學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教育家、詩人。他為了用封建的倫理道德來教化弟子,執教長達五十余年。在教育過程中,他非常重視詩歌的道德教化作用,特地寫了百首《訓蒙詩》。《三省》詩即其中之一。
“曾子尚憂三者失,自言日致省身功。”這兩句詩,典出于《論語·學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省,從三個方面來反省。這里當指曾子所云:“為人謀”、“與朋友交”、“傳”這三方面。引申為多次反省自身每日的一言一行亦無不可。曾子(前505—前436),名參,字子輿,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南武城(今山東棗莊附近)人。在后代儒家心目中,他被尊為“宗圣”。朱熹認為:身為“宗圣”的曾子“尚憂”自己是否會有過失,何況蕓蕓眾生,凡夫俗子呢?豈不更應“三省吾身”、“克己復禮”了嗎?
然而,后學士子卻遠未做到這一點。所以,朱熹詰問道:“如何后學不深察,便欲傳心一唯中。”后學,指后輩生徒。傳心,原為佛教傳授佛法的方法,指心有所悟,以心傳心,心心相印,互相傳授之法。這里用“傳心”一詞,借指傳習儒學、理學的方法。一唯,典出《論語·里仁》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唯,本是應答之聲。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此句解釋道:“圣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可見,曾子這“一唯”,是“隨事精察而力行”的結果,是“真積力久,將有所得”的結果。“后學”對此“不深察”,不曾學得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便欲傳心一唯中”,豈不是緣木求魚嗎?所以朱熹用這兩句詩來批評后學,未能深入體察領悟曾子之言之所出,便欲“傳心一唯”,這僅是得其皮毛而未得其精髓耳!
這首《三省》詩,取材于《論語》中的兩個典故,集中地闡明了儒家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的要求與方法,也簡要地表達了程朱學派的教育觀點。作者所要說明的雖是他那一套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觀念,但其虛心自律、反求諸己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所引據的兩個典故,都與曾子密切相關,而又形成鮮明對照,令人讀之不得不深察默思。應該說,這是一首含意深遠的教育詩。
上一篇:《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宋]范成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上堂開示頌·[唐]裴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