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蒲松齡
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風披拂凍云開。
窮途已盡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來。
一字褒疑華袞賜,千秋業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無知己,縱不成名未足哀。
康熙二十四年(1685),當時著名的詩壇領袖、后任刑部尚書的王士禛(漁洋),因奔父喪歸里。在居家服喪的幾年中,曾去淄川西鋪村畢家串親訪友,見到了正在畢宅設館的蒲松齡。王對蒲的才學十分贊賞,對他正在寫作中的《聊齋志異》也很感興趣。那時,蒲松齡由于屢試不第而心情郁悶,加之不少人對他創作《聊齋》多有非議而使他深感知己難遇;現在,他竟然受到這位大名人的理解和賞識,心情非常激動,便寫下了這首《偶感》。此詩的具體寫成時間大約在康熙二十七年。
詩的首聯與頷聯寫遇見王漁洋的激動心情。其中首聯重于抒發氛圍感受,頷聯重在抒發內心感受。而無論是寫氛圍,還是寫內心,作品都運用了對比手法:正當年年窮愁潦倒、懷才不遇的時候,忽然出現了凍云頓開、春回大地的大好辰光;正當自己窮途末路、不知何往的時候,忽然遇到了知音的賞識和器重,激動得幾欲淚下。這兩組對比,在氛圍和心理上造成了一反一正的大起大落,極宜表現內心情感的急驟變化,表達那種絕處逢生的激動情緒。而詩人長期不被人理解的苦悶和忽遇知音的喜悅,也溢于言表。
頸聯“一字褒疑華袞之賜,千秋業付后人猜”,一方面敘說對王漁洋贊賞自己感到無比榮耀,一方面表達自己對事業的堅定信念?!耙蛔职庇谩洞呵锕攘簜鳌分小耙蛔忠话?,寵逾華袞之賜”的典故。疑,通“儗”比,類似。全語謂每一個字的褒獎贊譽都比賜給王公貴族的服裝還要榮耀。詩人重知己勝于重富貴的思想,隱含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句決不是詩人出于虛榮心理,因為受到大人物的稱贊而沾沾自喜,而是因為他的事業終于遇到了一個支持者,得到了一位知音。王漁洋作為一位大文學家,不但也很喜歡寫作志異記怪的作品(如筆記小說集《池北偶談》),而且精于文學創作的自身規律。他看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部分手稿后,曾以詩相贈,其中有“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的詩句,便一語中的地道出了《聊齋》的美學特征,這是蒲松齡之所以為遇到王漁洋而感到激動和榮幸的根本原因。這兩位地位相差如此懸殊的人之所以會成為知己,也正是因為他們對文學有共同的理解、愛好和追求。還必須看到,詩人有自己遠大的志向和強烈的事業心,這就是“千秋業付后人猜”的理性思考。猜,猜測,可引申為評論。蒲松齡認為,他所創作的《聊齋》乃是一項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千秋大業,它的成敗得失和意義,應交與后人去討論、去評價,而不能只看當代人怎樣去褒貶是非。當然,作者這樣說,主要是針對社會上許多不理解他的人而言的,并非輕視王漁洋的褒揚。詩人這種遠大的抱負、堅定的信念和執著追求的精神,極為可貴。三百年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他是完全正確的。
尾聯是全詩的總結,明確表達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重知己尤重于聲名。前一句“此生所恨無知己”,以以往歲月中未得知己的悲憤反襯此次得遇知己的難能可貴,對全詩起概括作用;后一句則把“成名”與“知己”放在人生的天平上作權衡,在明顯的感情傾斜中表現了對“知己”的極大重視。蒲松齡是重視聲名(包括功名)的,他為此幾乎奮斗了一生;但是,他更重視友情——那種建立在共同志趣和追求基礎上的知己之情。詩人為何如此重視知己呢?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知己難得,如果得到了,當然會極為珍惜。二是聲名——特別是功名,可以給人帶來威望、聲譽乃至榮華富貴,但未必能帶來真情實意。在爾虞我詐、互相戒備的封建社會,只有知己,才能互相傾吐心聲,在相互理解中獲得感情的寄托。這種無隱無間的感情生活,從空幻的“聲名”中是很難得到的。此外,這也是由詩人高尚的人品所決定的。包括功名在內的聲名畢竟是個人的事,而友情則已涉及別人,如果把個人的事置于別人之上,重聲名而棄友情,則亦為詩人所不取。應該說,“此生所恨無知己,縱不成名未足哀”的詩句,既是詩人渴求知音的心靈呼喚,也是對扭曲人們精神生活的舊社會的有力控拆;而對于一切已經得到知音的人們來說,它也是一種具有哲理啟迪的精神勉慰。
通過鮮明的對比,在跌宕轉換中抒發激蕩奔涌的感情,是這首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此外,作品在謳歌友情的同時,坦陳個人的抱負和為人準則,將“涕欲來”的激動心情與“千秋業付后人猜”的堅定信念、“華袞賜”的熱烈情緒與“此生所恨無知己”的冷峻回顧統一在作品之中,相當完美地體現了情與理的有機結合。這是它的另一個特點。
上一篇:《何草不黃·[先秦]《詩經·小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六州歌頭·[元]劉敏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