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fù)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河南的宜陽,是唐代的福昌縣城,城西十九里,有當(dāng)時(shí)最大的行宮之一——連昌宮,風(fēng)景秀美,氣候宜人,不僅唐玄宗、楊貴妃常幸此宮,皇室、貴族、文人、墨客也常到此一帶游覽。在安史之亂中,這里遭到嚴(yán)重破壞,往昔的熱鬧繁華煙消云散,到處一片荒涼寂寞的景象。李華的《春行寄興》沒有正面反映這種變化,而是借景寄興,在山水花鳥中寄托深沉的感慨。
“宜陽城下草萋萋”是總寫。作者行經(jīng)宜陽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茂盛的青草。春天草盛,本不足為奇,但對于一個(gè)本來熱鬧異常、游人如織的風(fēng)景區(qū)來說,蔓草遍地,即意味著人跡稀少,寂寞荒涼。所以,這“草萋萋”三字隱含著昔盛今衰的無窮感慨,并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
第二句“澗水東流復(fù)向西”,把人們的視線引向城西。春天的山澗,滿滿悠悠,可惜無人游賞,任其冷冷清清地獨(dú)自流瀉,剛流向東,又折向西——連昌宮一帶。詩人沿澗緩行,在思索,在尋找……
三、四句寫一路見聞: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道旁嘉樹,不解人世滄桑,依然枝繁葉茂,花開花落;山中鳥雀,不論歷史興衰,依然鳴聲上下,間關(guān)啁啾。“花自落”、“鳥空啼”,使人想起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情景。一個(gè)“自”字,一個(gè)“空”字,透露出詩人身處濃郁春景中那難言的寂寞之情。
本詩以“春行”為外在線索,借春景而“寄興”,構(gòu)思非常精巧。全詩句句寫春,又句句含情:春草萋萋,春水盈盈,春花繽紛,春鳥啼鳴,一片春意盎然,本可賞心悅目,但卻偏偏“無人”觀賞!詩人就是要以草之盛、水之流、花之落、鳥之啼來反襯人之無,讓明媚的春光與冷落的氣氛所形成的強(qiáng)烈反差,來傳達(dá)自己心中的無限惆悵與傷痛。這就是詩人在宜陽“春行”所寄之“興”。
上一篇:《春泛若耶溪·綦毋潛》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春題湖上·白居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