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 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在天寶三年(744) 因遭讒毀,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之際,以《行路難》 為題寫了三首詩。這是第一首。詩人把世路艱難的傳統主題和自己的遭際、感受緊密結合,真實地反映了彼時彼地的復雜矛盾的思想: 于歧路彷徨的苦悶中仍有執著追求的信念。讀其詩,足以想見其人。
詩從盛宴寫起。美酒醇香,斟于 “金樽”;佳肴豐盛,置于 “玉盤”,足見宴席之鋪排、豪奢。“十千”、“萬錢”,渲染美酒名菜的珍貴。不知是哪一位友人,如此盛情地為詩人餞行?按常理,詩人是該飽嘗口福,“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月下獨酌》 其四) 的。可是,此時,詩人 “停杯投箸不能食”。李白素有“酒仙”“醉圣”的美名,“一代詩名誰與共?千秋酒態自堪憐。”杜甫曾以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不見》)來概述李白的一生,詩人自己在仗劍遠游時期還是“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過汪氏別業》 其一)的。《將進酒》一詩也曾吟誦出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杯莫停”的詩句。而今,詩人面對“金樽清酒”卻“停杯”了,眼見“玉盤珍羞”卻“投箸”不食。為什么呢?接下來,“拔劍四顧”一句,以外在動態,傳神地寫出其“心茫然” 的內在心態。“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釋名》)古人身佩利劍,“可以折沖伐敵”(《太平御覽》 三百四十三)。詩人常常是“高冠佩雄劍”(《憶襄陽舊游贈馬少府巨》)的,而此時拔劍出鞘,卻不知揮向何人、砍向哪里,四顧茫然,一種備受壓抑的郁悶,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充溢于作者胸間。“欲渡”“將登”二句,以 “冰塞川”“雪滿山”兩組意象,點明 “行路難”題旨,同時又申足四顧茫然之意。既然拔劍無用、行路無處,“閑來”無事,也只有垂釣碧溪之一途了。乍讀此,似覺消極,仔細品味,實則不然。李白向有“濟蒼生” 的宏偉志向,要建立 “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的功業。他受詔入京,不被重用,竟逐出長安。黑暗現實使其壯志化為幻影。而封建王朝里“蹇驢得志鳴春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他的傲岸品格,使他不肯與之為伍,于是便有了 “閑來”之感,設想出 “垂釣”之舉。十分明顯,是社會將他逼出這隱逸之念,他何嘗甘心如此?“忽復”句,用典故暗示了這層意思。傳說伊摯在受到商湯聘用之前,夢見自己乘舟從日、月旁邊經過。這表明,詩人在茫然回顧中,對前途仍然懷有一線希望,但愿自已如同伊摯一樣最終成為一個大有作為的人。“日邊”,指朝廷。“日”,暗喻皇帝。“夢日邊”,即向往重新任用之意。
然而,夢畢竟不是現實。“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從夢境中醒來,詩人重又回到真實的現實世界。一種“人情甚似吳江冷,世路真如蜀道難”(宋向滈詩) 之感油然而生。“今安在?”這是向蒼天發問,也是悶心自問。問中有凄苦,也有怨恨;有疑惑,又有追求。于此,一位有理想抱負的詩人艱難地跋涉于人生之路,失望中存有希望,挫折中尚求進取的動人畫面,悄然出現在我們面前。
“行路難”雖然是鐵的事實,然而詩人無比樂觀地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據《宋書·宗愨傳》:“宗愨少時,叔父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這里巧妙地運用了宗愨的豪言壯語,形象鮮明地展現出詩人自強不息奮然前行的英姿。“長風破浪”、“直掛云帆”,狀寫
“行路難”;“會有時”、“濟滄海”,抒發執著追求的堅定信念。有人釋此結句為盼望乘風破浪遠濟滄海,去和神仙打交道。或曰:“世路難行如此,惟當乘長風,掛云帆以濟滄海,將悠然而遠去,永與世違,不蹈難行之路,庶無行路之憂耳。”(明朱諫 《李詩選注》)或曰:“六句將行路難重申之,以明不復望用意。遂決志歸隱,不復留戀作結。”(王文濡 《唐詩讀本》)李白此詩雖然感情波瀾大起大落,時而愁悶,時而樂觀;時而低沉,時而昂奮,意緒紛亂,心情矛盾,但最終還是從苦悶和彷徨中掙脫出來,不折不撓地向前奮進。如果無視這首詩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的復雜性,僅以棄世隱逸概括之,未免有悖于知人論世之旨了。《唐宋詩醇》評此詩曰:“冰塞雪滿,道路之難甚矣。而日邊有夢,破浪濟海,尚未決志于去也。”接觸到李白 “破浪濟海” 積極進取的真諦,較為令人信服。
古人稱贊李白,謂“李謫仙,詩中龍也,矯矯焉不受約束。”(《藝圃折中》)評李白詩,“如黃帝張樂于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議擬。”(《黃山谷文集》)讀罷 《行路難》,我們確實有這種感受。你看:開頭的兩句,極寫盛宴,而三、四兩句突然以 “不能食”、“心茫然”兜住,形成一個巨大旋渦,這是第一個波瀾;五、六兩句申足前意,大有 “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勢,而“閑來”、“忽復”兩句頓生亮色,柳暗花明,這是第二個波瀾;九、十兩句重申 “行路難”本意,結句以 “會有時”“濟滄海”的希望之光收束,完成了詩的第三個波瀾。層層折轉,蕩漾生姿,不主故常,卻在情理之中。在一首篇幅短小的 《行路難》(其一) 中,將詩人急劇變化的心理活動,展現得如此真切、如此感人,前無古人,后啟來者。
上一篇:李白《蜀道難》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