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泉
作者: 梁化日 【本書體例】
【原文】: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1)。愾我寤嘆,念彼周京(2)。
冽彼下泉,浸彼苞蕭。愾我寤嘆,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愾我寤嘆,念彼京師。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3)。四國有王,郇伯勞之(4)。
【鑒賞】:
這是一首表述亂離時代人民思治的詩。詩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憂而思明王賢伯也。”這段話說曹人疾其統治者侵刻下民,因而思治是對的。至于說所疾者一定就是曹共公,似乎是太拘泥了。不過曹共公是春秋前期曹國的統治者,在位時間也較長,達三十五年之久。這首詩大抵就產生于這一時期,也未嘗不可信。
此詩的說理成份較重,但也不失文學的意味。
寓理于情,以情動人,是此詩一個重要的特色。全詩著重表述了兩個感情層次,都是真情的流露。先是嘆周道之衰微。春秋之世,過去的周道已不復存在,諸侯間互相爭奪,戰禍連年,社會混亂,民生凋弊。當時的曹國,也是積極參與爭霸的小伙伴之一。詩歌通過典型的提煉,反復用“愾我寤嘆”的日夜想念來抒情,將心中的憂與怨都凝聚在字里行間,情深而意遠。然后是盼望明主賢君之出現。詩歌也是通過典型的提煉,用“四國有王,郇伯勞之”兩句,來深情地表示思念,進一步流淌出一種怨亂離、懷往古的真的情趣。這種寓理于情的意境,極為委曲深至。
為了加強詩意的邏輯表述,此詩在章法安排上也是頗費心機的。全詩四章,整齊中又有變化。前三章是回環復沓,重章迭唱,反復地申述日夜思念和慨嘆著的是“念彼周京”、“念彼京周”、“念彼京師”,借往古的周道來烘托詩人對曹國統治者侵刻下民的憂思。第四章則不再反復,而是緊承前三章的詩意,斷然地申述了詩人懷念往古的原因,是由于那時“四國既有王矣,而又有郇伯勞之,傷今之不然也。”(朱熹《詩集傳》)這種隨著感情的發展變化而變換章法的特點,起到了深層次地推進詩意的作用。
運用比興手法來加強說理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是此詩的另一重要特色。各章的頭兩句,都采用比而興手法引入詩意。下流的泉水,本可以潤物,末章“芃芃黍苗,陰雨膏之”便是如此。但“冽彼下泉”呢?則不僅不能潤物,反而“浸彼苞稂”,只會害物。這猶如統治者的統治,英明的賢君施行仁政,可以膏澤及人,使人民安居樂業;酷虐的暴君施行苛政,則只會危害百姓,致使民不聊生。這樣的比興,形象而生動,使詩味更為具體、真切,極具有藝術的感染力。
這首詩所表述的亂離時代人民思治的思想。對后世詩人有頗深的影響。漢末建安詩人王粲,在董卓及其部將李傕、郭汜亂長安后,當他不得不離開長安去投靠劉表時,寫了一首著名的《七哀詩》,描繪了一幅當時“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的社會慘景,并悲壯地發出了“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的慨嘆,急切地盼望明主賢君來整治天下,早見太平。當然,王粲也和《下泉》詩的作者一樣,他們所思念的明主賢君,畢竟只是一種愿望而已。愿望與現實之間,還橫隔著遙遠的距離,因而也只有用“喟然傷心肝”來終篇了。
上一篇:《下武》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丘中有麻》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