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夢李白二首》唐詩賞析,《夢李白二首》原文與注釋
杜 甫
之 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①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②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③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④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⑤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⑥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⑦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⑧
【注釋】 ①吞聲:泣不成聲。惻惻 (ce):慘慘不安貌。②江南:大江以南之地,包括李白系獄的潯陽 (今江西九江市) 及流放的夜郎。瘴癘 (zhangli): 南方濕熱,多瘟疫。逐客:被朝廷放逐之人。③故人:指李白。明:知道。④平生魂:往日的生魂。測:推測,明白。⑤楓林青:江南夜景。《楚辭·招魂》: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魂兮歸來哀江南”。關塞黑:秦隴一帶多關塞,夢中李白從秦州返回江南路過秦隴關塞,時在夜間,故曰 “黑”。⑥羅網:法網。時杜甫以為李白在流放途中,故云。有羽翼:喻來往自由。⑦落月:天曉之時。顏色:指李白容貌。⑧波浪闊:喻路途艱險。蛟龍:喻欲置李白于死地的人。
【鑒賞】 唐肅宗至德元年 (756),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被捕入獄。后保釋出獄,于乾元元年 (758) 春天被流放夜郎 (今貴州桐梓一帶)。后至巫山,在759年春夏之交,遇赦放還。此時杜甫客居秦州,只知李白流放而不知遇赦,天涯苦憶,積想成夢,表達了對友人悲苦命運的深切關懷,對那些迫害李白的惡勢力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詩的開篇,即以“死別” 與“生別” 對比,極言“生別” 比 “死別” 還痛苦。因為“死別” 僅“吞聲” 一哭,痛苦自了; 而“生別” 卻令人“常惻惻”,久思不斷。特別是友人遭人生之大不幸,被“逐客” “江南瘴癘地”,又長久無消息,相思之苦更是與日俱增。接著,寫夢憶李白。但詩人不說自己作夢,而是說李白明白 “我” 對他的“長相憶”,主動入夢。這種逆轉寫法,更襯托出他們二人知之甚深,友誼篤厚。“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寫詩人夢中恍惚之感: 你在流放之中,怎么有了 “羽翼” 來到我身邊呢?“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莫非你真的死了,眼前的你不是生者之魂! 唉,真是路遠難測啊! 先寫見面之喜,轉而生疑,疑而生深深的憂慮和恐懼,逼真地展現了詩人的夢幻心理,同時折射出對李白的無限思慮!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寫詩人夢中對李白的關切: 你來時要穿越南方青蔥的千里楓林,歸去時又要跨越黑沉沉的萬里關塞,真是難得你的一片深情啊!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殘月滿屋,詩人夢醒,仍覺李白憔悴容顏依在?!八畈ɡ碎煟瑹o使蛟龍得”,寫詩人對李白的告誡與祝愿: 長江水深浪闊,中多蛟龍,但愿李白的魂能安然歸去,不要被蛟龍攫去。這里喻李白不要再被惡人殘害。
這首詩先敘夢前李白的流放; 次敘夢中相見,忽疑其是,忽疑其非,緊扣“夢” 字,撲朔迷離; 再寫夢后的叮囑,情深意切,至情至義,感人肺腑。
之 二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①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②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③
孰云網恢恢? 將老身反累。④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注釋】 ①浮云:飄蕩無定之云。游子:指李白。②告歸:辭別。局促:不安貌,形容不愿遽然離去??嗟溃涸偃硎?。③冠蓋:冠冕和車蓋,指代達官貴人。京華:京都,京城。斯人:此人,指李白。④網恢恢:法網,寬大貌。語出《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币馑际钦f天道無邊(寬大),作惡者必受懲,無人能逃脫。累:同“縲”,被大繩捆綁。
【鑒賞】 此詩緊接前詩,前四句寫三夜頻夢李白。開篇以比興領起: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意思是說浮云可見,而游子 (李白) 卻不可見。《古詩十九首》 中有: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由此引出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說明詩人對李白思念之深切。與前詩的 “故人人我夢,明我長相憶”一樣,這里是從詩人角度切入,都是表明兩人的友情深摯。
“告歸” 以下六句,寫夢中李白魂返前的幻影: 每當辭別之時,李白總是局促不安,不愿離去,并且再三苦苦訴說: “來一趟多么不易啊! 江湖上風波險惡,我真怕沉船墜水呢!” 他出門離去,總是搔著頭上的白發,仿佛是為辜負平生壯志而悵恨! 六句中第一二句寫不愿 “告歸”,依依不舍的神態; 第三四句是李白 “恐失墜” 的內心獨白,寫他憂路險、傷坎坷的苦情; 第五六句寫他“出門” 時的動作,展現他壯志未酬的悠悠心事。真是形可見,聲可聞,情可觸,李白枯槁慘淡之狀,歷歷在目,令人潸然淚下!
“冠蓋” 以下六句,是寫夢醒后為李白的遭遇坎坷表示不平之意。你看,在京都長安城里,到處是高冠華蓋的達官權貴,惟有李白這樣一個大詩人“獨憔悴”,困頓不堪,無路可走; 甚至在年已五十九歲的 “將老” 之年,被放逐夜郎,連自由也失掉了! 這哪里有 “天網恢恢” 之事?鮮明的對比,深情的斥責,表現了詩人對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對惡勢力的強烈憤恨!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詩才盡管能享千古盛名,但生前遭遇如此凄慘,“身后” 寂寞無知,又有何用呢! 詩人在這沉重的嗟嘆之中,寄托著對李白的崇高評價和深厚同情,也飽含著自己坎坷零落的無限心事。
此詩與前詩相呼應。前詩以 “死別” 發端,此詩以 “身后” 作結,渾然一體。前詩寫初夢,此詩寫頻夢; 前詩寫疑幻疑真,此詩寫形象清晰; 前詩重在對李白當時處境的關注,此詩則表對他生平遭遇的同情; 前詩憂懼之情獨為李白而發,此詩不平之意兼含詩人的感慨。同為夢李白,題材相同而表現不一,足見詩人高超的詩藝,同時又表達了人間之至真至誠之至情。古今多見文人相傾。讀李杜,當覺愧疚矣。
上一篇:《王維·桃源行》唐詩賞析,《桃源行》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唐詩賞析,《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