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禹廟》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畫龍蛇。
云氣生虛壁,江聲走白沙。
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初夏離成都后,沿岷江下行,經過嘉州、瀘州、戎州、渝州,在忠州住了將近兩月,漫游附近名勝古跡。這首詩就是在忠州旅居時所寫的。
禹廟在忠州江邊,為紀念夏禹疏導江河之功而筑。杜甫到此,感而作詩。
詩的首聯點地點時。廟建筑于空山中,詩人來此則正值秋風起時的傍晚。這里的寂寞空闊,可于想象得之,但也是實寫,兩句勾勒出這情景。頷聯緊承廟內景色著墨。一“荒”字點出廟庭里久無人蹤,只有桔柚樹的果實垂垂。果實而無人采,更顯出廟庭之荒涼。一“古”字,覺此廟建筑之早,雖歷經時世之變,但廟中梁楹所畫之龍蛇圖案今日猶存,可推想昔歲此廟輪奐之美。頸聯則推展開來,皆倒裝句,言虛壁(即空谷)中浮出云氣,即“云無心以出岫”之化用。江邊沙石翻滾,滔滔有聲。這里“江聲曰走,心巧筆妙。”(王嗣奭《杜臆》卷六)實是練字之工。尾聯系詩人發抒感慨。“禹之疏鑿自三巴始,故云早知。”(同上,王嗣奭語)實際上這是說此地之險,控制著三巴。因其如此,所以蜀地時有割據之亂。而夏禹早知如此,則乘四載的功夫把三巴疏鑿開來,使它暢流而無控扼之勢,這樣豈不避免很多戰亂的發生嗎!?本來,我們知道杜甫寫山水詩,常常是扣合著時事,寫景之外而夾以抒懷的,如他自秦州至同谷,自同谷至成都的眾多行旅詩。而當他看到山川之險景,尤發抒出戰亂之憂思,如《劍門》詩,鋪寫劍門之險,造成“并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因此詩人要“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由于它是古詩,所以能生發開來。但《禹廟》是五律,僅四十字,不可能隨意鋪陳,所以 “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兩句則極為含蓄,意在言外,是需要我們發掘的。
從結構上說,這首詩前六句寫景,后兩句抒情。而抒情之兩句又系與首句相呼應。詩題即以首句之禹廟二字名篇,系沿襲三百篇之命題,尤堪玩味。
上一篇:湯顯祖《石門泉》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白《秋下荊門》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