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原文與賞析
王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
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
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
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
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這是一首紀游詩,寫的是往游藍田山石門精舍(佛寺)的經過。詩當作于晚年隱居藍田山中的輞川別業時。
記游詩少不了記游蹤、狀物色,好的紀游詩更注意表現游覽中特有的情致。這首詩一起筆就見出詩人特別輕松、快適。“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傍晚時分,駕著輕舟,任憑回風吹蕩,這叫人感到愜意。這兩句是詩人內心感受的自然流淌,就象陶淵明筆下的“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 (《擬古》)那樣的清新、自然。“落日山水好”,“好”這個普通而又概括的字面最能表現此時觸景而生的豐富感受,就象李清照寫的: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怨王孫》)若換成別的、經過選擇的字面,如常建的“落日山水清”(《白湖寺后溪宿云門》),恐怕反不如這樣妥貼了。這樣的景致,這樣的情致,自然是: “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不知不覺間,小船蕩到了水的源頭。“玩奇”一作“探奇”,那樣目的性太強,如此地隨意、自在,才是“漾舟”的情態。不難想見,一路上勝景有多少,詩人的興致有多高。“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云木”謂石門精舍所在,它遙遙在望,叫人感到興奮。舟行至此水源似乎到頭了,又使人疑惑沿這條水路接近不了它,未免叫人著急。“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誰知水流一轉,源頭未盡,不臆它正通向前山。這突然的發現,又叫人多么欣喜。如果說,前面所寫是平中見“奇”,這里所寫就是曲徑通幽了,這就是舟行的無窮樂趣。如果只是平奇而無曲幽,興趣就不會如此盎然了。南朝梁元帝《早發龍巢》寫道: “初言前浦合,定覺近洲前。”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情形都相仿佛,而王維的詩句顯得更為清新、流轉,以至錢鐘書先生在為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考索語源時,一直上溯到王維這幾句(見《宋詩選注》),可見給人印象之深。
上面八句寫泛舟前往石門精舍,下面就寫到達。“果然愜所適”又一次與“初疑”呼應,游山興趣繼續在增強著。到達山寺后見到:“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僧眾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遙,這里的環境顯得清靜又不枯寂; 松柏下的高齡僧人,可能還會引起作者“只疑云霧窟, 猶有六朝僧” (錢珝《江行無題》)那樣的遐想,他心中可能會暗暗說: 這些長老是何年何月來到這里的呀?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這里插敘僧人日常功課。僧人起早貪黑地參禪、誦經,自是出于對宗教的虔誠,但在作者眼里看來,似還覺得這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樂,精神世界充實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一是說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說這里和平寧靜,幾乎與外界不相交通,“問樵客”這是很偶然的事。聯系結尾的“桃源人”,這里所寫似乎有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勞動生活 (作者在《桃源行》中寫道: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那里的人們生活安寧、和睦相處(《桃花源記》: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與上面所寫不是很相象嗎? “世事問樵客”與桃源人向武陵漁人打聽外間情況也相似,這里只是將“漁人”換成“樵客”,他在《桃源行》中也是這樣改稱的: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甚至作者在這里就是自比樵客(僧眾向他打聽外事),把自己編入桃花源故事中,這又是多么有趣啊。看來深山發現的既是一片凈土,又是一片樂土,這叫他更為滿意了。
最后八句寫“暝宿”和“明發”。夜晚睡在這里也十分可意:下榻處高林籠罩,床席象美玉一般潔凈清涼,躺在上面會多舒坦;室內焚燃的是寺中特有的香料,窗外飄來的是野花的清香,濃淡相間,會是多么沁人肺腑; 山月初露,輝光搖曳,這又顯得多么清幽。這個夜晚他整個的身心都沉浸在這美妙的環境里,也許久久不寐。早晨離開時他又演出了武陵漁人那有趣的一幕: 他擔心再來尋覓此地會迷路,出發之前他又到各處登覽了一番,要把這里的山徑水道牢牢記住(《桃花源記》: “處處志之”)。出發時是“笑謝桃源人”,說花紅時再來拜訪他們。“笑謝”,見出他的滿足,也見出與山僧的情份。“花紅”又暗示此游正是桃紅柳綠的時節,前面寫“山水好”、“云木秀”就有了具體色彩,而又與“桃花源”聯系起來,可見一路是花明柳暗,怪不得游興是那般高了。著此一筆,真叫人涵詠不盡。
全詩二十四句,八句一層,“依次寫來,妙有步驟” (王文濡語),運用了游記筆法,徐徐道來,將讀者帶入美妙的境界。語句自然清新,而又蘊含著豐富的情味,讀來叫人愜心適口,十分熨貼。同代人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評道: “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還特別例舉了這首詩“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等句,可見對此詩的愛賞。這一次難得的山寺之游,途中和寺中的一切都叫詩人那么有興致。佛寺幽靜之中不乏活力,方外之人也不乏樂趣和人情味,他發現了一個世間少有的桃花源。經歷宦海風波的王維,晚年終于在大自然中發現了他少年時追求的這片樂土(按王維十九歲作《桃源行》),他的精神可以得到平復了。
上一篇:《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盧照鄰·行路難》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