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謝本師》原文|注釋|賞析
余十六七歲始治經術①,稍長,事德清俞先生②,言稽古之學③,未嘗問文辭詩賦。先生為人豈弟④,不好聲色⑤,而余喜獨行赴淵⑥之士,出入八年⑦,相得也。
頃之,以事游臺灣⑧。臺灣則既隸日本。歸,復謁先生。先生遽曰: “聞而⑨游臺灣。爾好隱,不事科舉,好隱,則為梁鴻、韓康⑩可也。今入異域,背父母陵墓,不孝; 訟言索虜之禍毒敷諸夏(11),與人書指斥乘輿(12),不忠。不孝不忠,非人類也。小子鳴鼓而攻之(13)可也?!?蓋先生與人交,辭氣陵厲(14),未有如此甚者。
先生既治經,又素博覽,戎狄豺狼(15)之說,豈其未喻,而以唇舌衛捍之,將以嘗仕索虜(16),食其廩祿耶?
昔戴君與全紹衣并污偽命(17),先生亦授職為偽編修(18)。非有土子民之吏(19),不為謀主,與全、戴同。何恩于虜,而懇懇蔽遮其惡?如先生之棣通故訓(20),不改全、戴所操(21),以誨承學(22),雖楊雄、孔穎達(23),何以加(24)焉。
(1906年11月,《民報》第9號)
注釋 ①治——研究。經術——關于古代經典著作的學問。②事——師事。德清——浙江德清縣。俞先生——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著名學者。③稽古之學——探討古代文字音韻訓詁考證的學問。④豈(kai)弟——即“愷悌”,和樂簡易。⑤聲色——耳目之娛。⑥獨行赴淵——有獨特操行,勇于赴難。⑦出入八年——在俞家出入八年,即師從八年。⑧以事游臺灣——1898年9月維新運動失敗后,章太炎受到清廷追捕,流亡臺灣。⑨而——你。⑩梁鴻、韓康——二人皆東漢隱士。(11)訟言——宣揚。索虜——指滿人。毒敷——流毒。諸夏——指中國。(12)乘輿——指光緒皇帝。(13)小子鳴鼓而攻之——原為孔子斥冉求的話,見《論語·先進》。(14)陵厲——凌厲,嚴厲尖銳。(15)戎狄——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常比之為豺狼。(16)嘗仕索虜——曾給滿清人當官。(17)戴君——戴震,字東原,安徽休寧人,清代學者。全紹衣——全祖望,浙江鄞縣人,清代史學家。并污偽命——一同屈辱地接受了清廷的任命。指兩人都參加過《四庫全書》的編纂。(18)偽編修——指清代翰林院編修之職。(19)有土子民之吏——有轄地的直接統治百姓的官吏。(20)棣通故訓——深通古書字義的訓釋。(21)操——操守。(22)承學——后學,晚輩。(23)揚雄——本作揚雄,西漢著名文學家??追f達——隋末唐初著名經學家。(24)加——超過。
賞析 中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與自己敬愛的老師因思想見解不合而分道揚鑣的,大有人在。這是一種很值得玩味的歷史現象。作家秦牧在抗戰末期有一篇雜文寫到這種情形,題目也叫《“謝本師”》,就是借用章太炎這篇文章的標題??芍绿走@篇文章是具有典型意義的,發表后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俞樾是著名的學者,學問深邃淵博,為人老成本色,這是值得敬佩的。他雖然以不問政治、埋頭學問標榜,并極力反對學生章太炎從事政治活動,而實際上他腦袋里裝的完全是封建主義的正統觀念,他自己也受聘為清廷的翰林院編修,以自己的學識為統治者服務。所以他實際上是堅決維護清朝統治的。他認為章太炎反清就是不忠,就不是人。他這樣的思想當然與章太炎的反清革命思想水火不容。俞樾對章太炎的革命言行是憎厭痛恨的,所以他才如此疾言厲色地一樁樁歷數章的“罪狀”,對其加以斥罵和驅趕。俞樾平日待人平和,從來沒有用過這樣激烈的言詞來對待別人。于此也可見他對章太炎的反清言行氣憤到了極點,可見他把維護清王朝統治看得何等神圣。
章太炎對俞樾的這種思想當然也是痛心的,憎恨的。他在本文中對俞的謬論毫不客氣、針鋒相對地進行反駁痛斥。他在文中錄出俞樾罵他的原話,就分明擺出了他們師生間的分歧,生動、具體、充分地表現出了俞的思想的腐朽反動。他揭露了俞樾仕索虜、食廩祿的實質,提出了“何恩于虜,而懇懇蔽遮其惡”的質問。但他卻敬佩俞的學問和人品,感激俞對自己八年的不倦教誨。這種復雜矛盾的心理狀態,就構成了這篇雜文思想感情上的主要特色。文章最后章太炎對俞樾還有所勸勉,希望自己的老師遵照古代圣賢的遺訓,至少達到戴震、全祖望的節操,這樣來教導后學,一定能超揚雄、孔穎達而過之。由此可感到他對老師的一片深情。
這篇文章寫得文筆簡煉,具有古文的作派。文字簡古,而情味格調蘊含其中,表現了高度的文筆修養。文中對俞樾罵自己的話,寫得聲 音口氣畢現,活畫出一個封建古板老夫子的鮮明形象。
上一篇:廖沫沙《謝夏公贈糖》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贄《贊劉諧》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