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言情贈友詩歌
桂魄初生秋露微①,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王涯善寫閨情,這首 《秋夜曲》 最為著名。本詩以其妻的口吻,寫出她獨守空房的愁思。
詩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從詩中主人公所見到的月桂、秋露和所彈奏的銀箏等景物中,襯托出她的思想感情。
詩的第一句就點明了時間是在月魄初升的秋夜; 也暗示了地點,有 “露”自然是在屋外,而不在閨房。桂魄初生,寒露初降,渲染了夜光的朦朧蒼茫,勾畫出肅殺凄涼的秋色夜景。使人不由得產(chǎn)生了歐陽修在 《秋聲賦》 中描寫的那種 “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的悲秋情緒,但這里有“初”、“微”,所以顯得筆力輕松一些。
輕羅質(zhì)地薄軟,透氣滑爽,尤宜盛夏酷暑穿著。可是在蕭瑟凄寒的清秋之夜,它顯然是太薄了,抵御不住陣陣涼意。按理說這時應(yīng)該加衣服了,但詩句卻沒有順著說下去,而是筆鋒一轉(zhuǎn),說出和 “輕羅已薄”相反的結(jié)論——未更衣,盡管其中沒有關(guān)聯(lián)詞語,但它們還是一種隱性的轉(zhuǎn)折關(guān)系,詩人的語意重點在后者,前者僅起著襯托的作用,通過這個反襯,使“未更衣”更顯突出顯豁。有著李白 《長相思》 : “絡(luò)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之意境。孤獨者的落寞、空虛躍然紙上。同時,“輕羅已薄”還 “未更衣”,也表現(xiàn)出思想夫君的癡態(tài)。
在這皎潔凄寒的秋月映照下,絲絲涼意,輕輕襲來,沉浸在此境中,主人公空廓虛無之感、悵惘若失之態(tài)變得非常強烈,為寂寞所啃嚙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弄箏中尋求慰藉,于是有了 “銀箏夜久殷勤弄”這一句。到了萬籟俱寂的深夜,主人公還在彈奏銀箏,且是殷勤地彈奏著。她彈奏的是自己心上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是對遠(yuǎn)方丈夫傾訴的心曲,這表現(xiàn)了她愁緒萬千,難以言狀的凄愴。另外,這里“銀箏”的“銀”不是指金屬,而是指顏色,溶溶月光,照在箏上,好像鍍上了一層淡淡的白銀。從這個“銀”字中可窺出詩人文字的功力。
更深夜靜,主人公卻不顧涼氣襲人,還身著輕羅,沐浴在秋露和如水的月色之中殷勤弄箏,這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水到渠成,詩人吟出了“心怯空房不忍歸”一句。它和詩人 《秋思贈遠(yuǎn)二首》 的“當(dāng)年只自守空帷”相互呼應(yīng),嬌妻是“空房”,夫婿是“空帷”,這就把主人公內(nèi)心的情愫表達得淋漓盡致。郎君不在身邊,閨房清冷,青春虛度,難以言狀的孤寂凄寒,都通過秋光,秋露、秋色、秋態(tài)顯示出來了。這一句的“怯”字表現(xiàn)力不可低估,它使前三句落到了實處,也是前三句的歸結(jié)和答案。“怯”抒寫了主人公內(nèi)心情感的凄涼哀怨,既含蓄又鮮明,既雋永又準(zhǔn)確,非常耐人咀嚼且余味無窮。
注釋
①桂魄: 月的別稱。相傳月中有桂樹,故云。
上一篇:《秋夜》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