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元凱·楓橋與送別者》原文賞析
楓橋秋水綠無涯,楓葉滿樹紅于花。萬里之行才十里,闔閭城尚堪指。游子樽前淚濕衣,離心已逐片帆飛。酒酣忘卻身為客,意欲元同送者歸。
詩人是在金秋時節與號稱人間天堂的蘇州城,以及親朋好友話別的。
素有“東方威尼斯”之譽的蘇州,河道縱橫,舟楫穿梭;虹橋飛架,四處可見。楓橋位于蘇州城外,因為一首抒寫羈旅之愁的《楓橋夜泊》(張繼),早已名聞天下,成為牽愁引恨的名勝。此詩第一句,開門見山點明送別的地點——楓橋,時序——秋季,與題目相照應。同時對周圍景色一并加以描寫,著重選取兩個意象——秋水和楓葉。秋天里的蘇州古渡,綠水蕩漾,水天一色,無邊無涯,灼灼楓葉,火紅燦爛,勝似二月春花。“楓葉滿樹紅于花。”顯見是借鑒杜牧《山行》的詩趣。此處呈現給讀者的畫面,色彩十分濃艷且反差特大,“大紅大綠”無疑給人以感觀上的刺激,加深印象。同時,明亮濃烈的色調又使環境氣氛顯得更加凝重、沉穩。字面上這兩句詩并未道破“別”字,但楓葉的出現已讓人不禁要產生某種聯想。楓樹常被當作抒寫別情、寄托相思、象征旅愁的事物。唐詩就有“青楓浦上不勝愁”(《春江花月夜》)、“孤舟微月對楓林”(王昌齡)、“南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杜甫)、“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李白)、“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許渾),真是不勝枚舉。如果春日送別,不惜折斷門前柳,讓萬千游絲代表離別者紛擾的情愫。那么,楓葉,尤其是秋天紅楓那種輝煌的顏色,不也凝結著人們濃濃的情意?本來,分離之恨、漂流之苦已夠讓人黯然神傷了,又何況是秋風蕭瑟、楓葉紅了的時候。以秋作為告別的背景場面,使客子凄涼的心懷更染上一絲清清的寒意。姑蘇秋色越是絢麗多姿,游子惜別就更見凄惻難舍;朋友情誼愈是誠摯深厚,客子心境就更顯孤苦空虛。真是一步一回頭,一看腸一斷!
“萬里之行才十里,闔閭城頭尚堪指”一句起,開始寫告別的情景。“十里”不一定是實數,且具有兩重意義。其一,古人有十里長亭相送的習俗,當指送別,其二,“十里”之行與“萬里”旅程在空間距離上構成鮮明對比,表明是始別。站在楓橋上抬眼一看,指點間闔閭(即蘇州)城仍清晰可辨。“近鄉情更怯”(《渡漢江》)表現的是宋之問日夜思念故鄉親人的矛盾心理,按捺不住的是投奔親人懷抱的無限喜悅。然而詩人的情形卻恰恰相反,他是前路漫漫,此一別,悲喜難卜,故土親朋何時再得相逢?這一切,怎不讓人情腸百折!“游子樽前淚濕衣,離心已逐片帆飛。”好友餞行按例離不開杯酒相勸,酒未及下肚,卻早已是淚濕衣襟。凄楚之間不禁瞟一眼載“我”遠行的孤舟,滿心離愁亦自追隨起伏不定的征帆悠悠然翻飛飄忽起來,讓人不得安寧。萬里之行詩人才開了一個頭,究竟去向何處?飄落何處?雖然,人間沒有不散的筵席,縱是千里相送也終有一別,欲借美酒澆愁更不是個好辦法,但“閑愁如飛雪,入酒自消融”(陸游),暫時的麻醉總可以讓人有片刻的解脫,故曰“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李白《客中作》)。表面看來,“酒酣忘卻身為客,意欲元同送者歸”,是酒后一時的迷亂,竟忘記了出發,十分荒唐。其實深入曲折地表現出游子是一千個不愿走,一萬個不愿走。作者以看似不近人情且頗具喜劇色彩的可笑舉動來刻畫內在情感,表現人之常情,實在稱得上是神來妙筆。試想,清醒后的詩人回想這傷心的一幕,寫出如此苦澀的詩句,又該是怎樣的心碎!
此詩的特點是善于將筆觸深入到游子的內心世界,準確、迅疾地把握住瞬息即逝的復雜情感,著意將離人之苦挖掘,宣泄得淋漓盡致。特別是末尾帶戲劇性的細節描寫,可謂“含笑的眼淚”,逼真地再現了當時情景。這是屬于詩人自己的獨特的心靈感受,因而真實自然,催人淚下。
上一篇:古詩《黃庚·枕易(越中詩社試題都魁)》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錢載·梅心驛南山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