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發幽石,瀟灑無纖塵。
寒光湛秋月,有物難比倫。
離鉤況無魚,千尺徒垂綸。
到此心已空,何用濯我纓。
這首詩見于《破山寺志》。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上,遺址猶存,空心潭在破山寺后。唐代常建曾寫過一首有名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其中有句云:“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贝蟾趴招奶吨丛从诖硕???招恼撸剐目占胖^。佛教講究空的境界,空是無我的、不存在的實體?!洞笾嵌日摗氛f: “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維摩經》說:“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狈鸾套非笠环N空無的境界,在詩中則表現為空靈靜穆的意境。王維《登辨覺寺》: “空居法云外,觀世得無生?!北闶亲糇C。作者詠空心潭也流露出對 “空心”這一境界的追求。
首聯寫潭之清幽。“碧潭發幽石”,寫清冽的潭水發自一塊幽石??梢姡@是一個石潭,不是泥潭。作者于是引發了 “瀟灑無纖塵”的妙悟。潭水澄澈,水底幽石歷歷在目,整個石潭沒有一絲塵埃?!盀t灑”二字用得極妙。人生如果也是這樣脫盡塵俗,純凈無瑕,不為世俗所囿,自由自在,那是多么瀟灑。頷聯先寫“寒水湛秋月”,秋月倒影在澄靜的潭水上,泛著清幽的寒光,萬籟俱寂,這秋夜顯得多么安祥、寧靜,仿佛是一個空明的世界。因而作者感嘆道: “有物難比倫”,世間萬事萬物,都難與這樣一個清涼靜謐、光明的世界相提并論呵!“離鉤況無魚,千尺徒垂綸。”既沒有帶魚鉤,這一池秋水也沒有魚,垂綸千尺也沒有用了。作者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說想在這里尋求功名漁利是白費,到了這里自然就斷絕一切俗念,淡泊無為了。這是與世俗世界不同的境界。所以,待最后說:“到此心已空,何用濯我纓?!眮淼竭@里,心靈已感受到那種空寂萬物的意味,一切的一切本無所謂存在,自然也無所謂人世的煩憂,又何必用清水來洗濯我的長纓呢。這是傳達“菩提本無樹”之意。禪宗的經典《壇經》中的《行由品》載:禪宗的祖師惠能的同門神秀曾把佛教的基本精神歸四句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惠能則針對這種漸悟觀提出了頓悟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敝懒诉@一典故就明白詩透露的消息了。“濯我纓”是化用屈原《漁父》中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腳”之句。作者說既然心已空了,達到了空無的境界,也就超越了濯我纓的境界了! 這是禪意的體悟,是一種人生自我的超越。我們在這首詩中,可以體會到這種從民俗的人世到絕俗的境地的超越。詩的最后兩句正是點破了題旨。
上一篇:禪詩《秋月》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笑隱老人詩(其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