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唶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漢]無名氏
棗下何攢攢!榮華各有時。棗欲初赤時,人從四邊來。棗適今日賜,誰當仰視之!
此詩見于《文選》卷十八潘安仁《笙賦》注, 《文選》作《咄唶歌》, 《樂府詩集》未收,余冠英收入《樂府詩選》。其作者不詳?!斑蛦嚒笔菄@息聲,據此可知作者心中有很深的哀怨。他怨恨什么呢?世態的炎涼。從詩中流露的語氣看,這位歌者曾有過發跡,有過榮華富貴,但這些都象過手的煙云,消失了。他受盡了世人的白眼與冷落。此詩正是他落泊時的作品。因為他是“過來人”,有著盛衰的親身經歷和感受,所以對現實揭露的很深刻。低沉的格調中,是一股憤激不平之氣。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揭露,自己的不平與感慨,是通過抒寫棗的盛衰遭遇來表現的。起首二句從棗的盛時寫起,暗藏衰意,總提全篇?!皵€攢”即纂纂,聚集的樣子。這二句是說,在棗果成熟的時候,樹下有多少人頭在攢聚!但榮華繁茂不是永恒的,其有盛時,必有衰時。此是詩人根據自身的遭遇,借此表明自己對榮華富貴的看法。同時譏諷那些小人蠅營狗茍、競相結交權貴的丑態。接下四句,詩人逐層描寫棗在果實成熟之時和棗盡葉落之時,人們對之態度的變化。 “適”,正。 “賜”,盡的意思。在棗果實累累紅香誘人的時候,人們紛紛來到樹下,欲求它的恩賜,一嘗棗的美味。但正當果盡葉枯的今日,誰還會抬頭看它,顧念它呢!詩人在這里,通過對棗盛衰時的兩相對照,把世態之偽,人情之假,和盤托出,淋漓盡致。同時從側面反映了詩人此時境遇的凄慘。唐開元年間宰相李適之被排擠罷相后,有所感寫了一首《罷相》詩:“避賢初罷相,樂圣且御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在對世態炎涼的揭露上,與此詩異曲同工。
專一揭露世情冷熱的詩,《詩》三百篇,屈賦中不見。在古詩中也是鳳毛麟角,而且在創作年代上,都無出此詩之前。因此內容上的創新與開拓,使《咄唶行》放出異彩,受到歷代人們的重視。
借詠物言情,是此詩顯著的特色。詩人巧妙地將自己對世態炎涼的痛切感受, 自己的憤慨與悲傷,寄托在對棗盛衰的描繪上。全詩句句寫棗,雖無一字涉情,但又是句句言情,情融其中,天衣無縫。
上一篇:《吳孫皓初童謠》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皮日休《哀隴民》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