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七言律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①,天淡云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②。
【作者小傳】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居長安下杜樊鄉,因稱“杜樊川”。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又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為弘文館校書郎,入江西、宣歙觀察使幕和淮南節度使幕,入朝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又為宣州團練判官,復回京任左補闕,轉膳部、比部員外郎,出為黃州、池州、睦州刺史,擢司勛、吏部員外郎,出為湖州刺史,人為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兩《唐書》有傳。今人繆鉞有《杜牧年譜》。其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小李杜”。以七言律絕見長,俊爽圓純,風華流美,氣勢豪宕而情韻纏綿,常能寓諷諭、感慨于景物描寫之中。其五言古詩則多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多感發時事、直議朝政之作。清馮集梧有《樊川文集注》,并編有《樊川詩補遺》。
【解題】
此詩作于文宗開成三年(838),時杜牧在宣州(今屬安徽)觀察使幕任團練判官。開元寺:在宣城北陵陽三峰上,東晉時建,初名永安寺,唐代改名開元。宛溪:在宣州東門外,繞城而流,見李白《秋登宣州謝朓北樓》詩注。詩中抒發了對宣州六朝文物荒蕪、而風景依舊的無限感慨、惆悵之情。頸聯二句寫所見景物和所聞聲音,以“千”與“一”對,使多與少相映成趣,以“雨”與“風”對,寫自然現象頗富情韻,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四將它與溫庭筠的“羌管一聲何處笛,流鶯百囀最高枝”同譽為“鏘金戛玉”。
【注釋】
①此句意謂六朝遺跡都已被高連天空的荒草淹沒。六朝:指三國的吳、東晉、宋、齊、梁、陳,都建都于建康(后改建鄴,即今南京)。宣州離建康很近,當時為京城近輔。文物:指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②二句用不能效范蠡泛舟五湖事抒發感慨。《史記· 越世家》記載: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后,認為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就裝其輕寶珠玉,與其私徒乘舟浮海而行,終不歸。《吳越春秋》卷六稱范蠡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適。五湖:指太湖及其周圍四個小湖。
上一篇:錢珝《未展芭蕉》七言絕句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杜牧《早雁》七言律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