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均正《“馬浪蕩炒栗子”》原文|注釋|賞析
新近接到新中國書店寄贈的一冊《我的畫報》( 3卷10期),翻開來一看,見其中有一篇圖畫故事,叫做《馬浪蕩炒栗子》,大意是說: 馬浪蕩炒栗子不肯放砂,以為不放砂可以熟得快些,但是結果栗子都爆了起來,把他的面孔打痛了。
一個朋友在旁邊看見了,就撲嗤的一笑。他顯然有點看不起這位馬浪蕩先生。當時我不服氣地問他,“你笑什么?”他的回答又是一笑。這一笑當然不是對馬浪蕩而是在對我,神氣之間好象在說,“你難道以為我連這一點都不懂嗎?”要是他真的這樣說了出來,我一定要試試他究竟懂得了 多少,可惜他只是一笑,我也只好以一笑了之。
我覺得懂有兩種懂法,一種是浮面的懂,一種是徹底的懂。浮面的懂,懂了一件,就只懂這一件; 徹底懂,懂了一件,可以懂得十件。炒栗子要用砂,理由雖然很簡單,但是要徹底懂得它,似乎也不很簡單。我們普通只知道栗子會爆裂由于冷熱不勻,但是冷熱不勻為什么會使栗子爆裂呢? 我們即使知道冷熱不勻則物質的一部分膨脹,一部分收縮,所以會爆裂,但是熱為什么能使物體膨脹,冷為什么能使物質收縮呢?這么說來,炒栗子雖然好象是一樁很簡單的事情,但是要徹底地懂得它,卻也不十分簡單了。
我們要徹底明瞭炒栗子的科學根據,最好把熱是什么東西先來說明一下。我們知道物質是由無數微小的分子所組成的。在尋常的溫度之下,任何物質的分子都在不息地跳動,東撞西突,往來不已。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越快,溫度越低,分子的運動越慢。我們通常所說的 “熱”,便是我們的皮膚中的分子被他物質的分子所撞擊而加快時所生的一種感覺; 而 “冷”卻是我們的皮膚中的分子撞擊他物質中的分子而減慢時所生的一種感覺。說得再具體一點,假使我們的皮膚和水相接觸,皮膚中的分子若比水的分子運動得慢,那末皮膚的分子必受水的分子所影響而加快,于是我們就感覺到熱; 皮膚中的分子若比水中的分子運動得快,那末皮膚的分子必受水的分子所影響而減慢,于是我們就感覺到冷。
從上面這個說明,我們可以知道熱是由于分子的運動而起的一種現象。冷熱不同的兩物體,放在一起,使得互相接觸,熱就會從溫度較高的物體傳到溫度較低的物體中去,這現象在物理學上叫做“熱的傳導”。凡用火將物體加熱,都是利用熱的傳導作用的。炒栗子時候火焰把熱傳給鍋子,鍋子把熱傳給栗子,于是栗子就會熟起來。
馬浪蕩以為炒栗子不放砂,可以熱得快些,確是根據他的日常經驗而得來的常識,一點也沒有可笑。因為用了同樣的火力來加熱,鍋子里放的東西越多,熱起來當然越慢,正如煮半鍋子水要十分鐘,煮一鍋子水當然要廿分鐘一樣。至于炒栗子要放砂,卻是一種特別情形。因為栗子的形狀是圓的,所以當炒的時候,他的殼和鍋子的接觸的部分很少,往往有幾處地方受到很多的熱,而其它地方卻老是受不到熱。結果鍋中的栗子會一半生一半熟。并且因了受熱地方的分子,運動得很快,于是他往來突擊的范圍,漸漸擴展,也就是分子和分子間的距離漸漸增大,結果栗子殼的一部分就膨脹起來,甚至發生爆裂的現象。這正象在廣場上有著一大群的人,起先是大家緊緊地擠在一起,后來忽然有一部分地方,發生了打架的事情,你伸一拳,我踢一腳,一個人要占幾個人的地方,于是這一部分人所占的地面,就逐漸擴展開去,而和全體群眾劃分了一條顯明的界限。
要使栗子不爆,補救的辦法就是炒,在炒的時候,栗子殼和鍋子的接觸面時時改變,因此各部分可以受到均勻的熱。不過一只鍋子里若是只炒一兩顆栗子,這炒的方法本來沒有多大的問題,事實上因為炒栗子不只是炒一兩顆,栗子越多,炒起來就越不容易均勻,這是因為鍋底的面積是有一定的,現在栗子增多,栗子的表面積的總和就非常增大,所以每個栗子上的每一點,和鍋底接觸的機會,就非常減少。這好象航空券的獎額是有一定的,若是號碼增多,中獎的機會就減少一樣。因此炒栗子只靠炒的方法還不夠事。
然而用怎樣的方法才能使栗子受到均勻的熱呢?這卻是個頗費心思的問題。也許有人看到這里,心里早就在說“用砂!用砂!”其實這個回答不能算數,因為這并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我真佩服那位發明用砂來炒栗子的無名英雄,他的方法是多么巧妙啊!因為炒栗子的時候放了砂,鍋底就不必再將栗子直接加熱,而可以利用了砂的媒介來把它間接加熱了。砂的顆粒很小,它得了熱,經過了炒,就包圍在栗子的四周,使之得到均勻的熱。沒有比這方法更經濟,更簡單了。不知那些吃良鄉栗子的人可曾想起這位發明用砂來炒栗子的無名英雄! 我總覺得假使這位無名英雄當時沒有發明這方法,恐怕我們至今還以吃蒸栗子或半生半熟的炒栗子為滿足呢,在這樣的心情之下,我就更同情了馬浪蕩!
(1934年12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7期)
賞析 《馬浪蕩炒栗子》是一篇科學小品,也是一篇雜文,或者說是用雜文手法寫成的科學小品。文章的基本意思是: 科學真理產生于不斷獨立思考、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 對于科學不能只記現成的結論,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可以說明這樣的道理,但作者卻選取了“馬浪蕩炒栗子”這個廣為流傳的笑話加以解剖,來說明道理。這一普通而又有趣的事例的選擇確實很巧妙,它不僅使文章做到深入淺出,而且顯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
馬浪蕩炒栗子不放砂,結果栗子亂爆亂跳,打痛了他的面孔。我們看到這件事也會破顏一笑。但笑過之后我們應該認識到: 馬浪蕩炒栗子不放砂而吃了苦頭,但他卻有一種獨立思考、親身實踐的精神,所以他在失敗之后必然會思考: 栗子為什么爆裂?怎樣炒才會不爆裂?在他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完全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放砂子。這樣,他的懂是真懂,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懂。而那位嘲笑馬浪蕩的“朋友”,雖然知道炒栗子要放砂,然而他并不知道物理學上的“熱的傳導”的道理,不知道為什么要放砂。所以他的懂只是“浮面的懂”,他只知道現成的結論,卻不能發現科學真理。
這篇文章所講的本來是抽象的物理學的道理,蘊含著哲學的思辨。但文章卻不用純科學的語言和說理方法去論證,而是用炒栗子這件事一層層地去解說科學道理。這就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這既能使讀者悟得其中的科學道理,又可得到文學的享受。《馬浪蕩炒栗子》確是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
上一篇:趙樹理《“雅”的末運》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廖沫沙《《師說》解》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