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組詩在由南而東地對橫江風波惡的空間氛圍充分渲染之后,更從白晝而黑夜的時間推移落筆。
盡管舟人嘆息,津吏規勸,詩人還是在渡口徘徊留連,不肯離去,直至夜幕降臨。月暈,指月亮周圍環繞的光氣,“月暈知天風”,這是大風欲起的征兆。詩人仰視天空,星光暗淡,月暈重輪,沉沉夜霧;平視江上,急湍倒流,如受海鯨驅迫。“蹙”,促迫的意思。詩人借用木華《海賦》寫海鯨“吹澇則百川倒流”的典來形容他所預感的唐王朝面臨著的如百川回波,三山顫抖的無可逆挽的頹勢。李白在《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也用了這一比喻:“十月到幽州,戈鋌若羅星。君王棄北海(幽州以北,盡與安祿山),掃地借長鯨。呼吸走百川,燕然(山名)可摧傾。”“三山”,一說承“海鯨”指海上三山瀛州、方丈、蓬萊。一說指南京市西南的三山。聯系組詩前幾首所寫的瓦官閣(之一)、牛渚、馬當、揚子津看,它們都從實境出發,寫當地本色,實實虛虛,虛中有實,更富于感染力。所以,后一解似乎更好?!绑@波一起三山動”又呼應“六首”之一的“一風三日吹倒山”,不厭其重地夸飾橫江風波之“惡”。最后總寫:既然占星卜月,大自然的一切都暗示著唐王朝無可逆挽的傾頹,看來,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只有賦《公無渡河》、《歸去來兮辭》了!
《公無渡河》,屬樂府《瑟調曲》,據《古今注》記載,一白發狂人橫流急渡墮河而死,他的妻子阻之不及,彈箜篌唱道:“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曲終投河而死?!稓w去來兮辭》是晉代詩人陶淵明歸隱前發表的一篇“宣言”,這里很巧妙地將詩、賦篇名聯成一句詩,既是仕途兇險、慎勿輕動的自警,又是歸隱山林的自誓。
安史之亂發生后,李白真的隱居在廬山屏風疊了,他說“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贈王判官》)。但是永王李璘東巡,李白又參加了永王的幕府,永王敗亡,李白獲罪下獄,被長流夜郎,這是詩人李白最后一次,也是失敗得最慘的一次出仕。他用世無成,又執著追求;入隱不甘,又無限神往,《橫江詞》六首就用山水形象無比生動、深刻地表現了貫穿于李白一生的出仕和歸隱的矛盾。
唐汝詢評價這首詩說,“亦賦而比也。暈霧譬君之蔽壅,海鯨喻臣之跋扈。河山動搖,乾坤板蕩,豈賢者仕進之時耶!”(《唐詩解》)可作參證。
上一篇:陳去病《癸卯除夕別上海,甲辰元旦宿青浦,越日過澱湖歸于家》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望廬山瀑布》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