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杜甫《望岳》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①?齊魯青未了②。造化鐘神秀③,陰陽割昏曉④。蕩胸生層云⑤,決眥入歸鳥⑥。會當凌絕頂⑦,一覽眾山小⑧!
【作者小傳】
杜甫(712—770),字子美,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因其十三世祖杜預乃京兆杜陵人(今陜西長安縣東北),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杜甫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青年時代曾漫游齊趙、吳越,應試不第,天寶十載(751)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十四載(755)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改授右衛率府兵曹參軍。是月安祿山叛亂,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長安陷落。杜甫在途中被叛軍俘回長安。至德二載(757)奔赴鳳翔行在,肅宗授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次年七月棄官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年底達成都,于西郊建草堂居住。代宗寶應元年(762)因避亂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廣德二年重回成都,劍南節度使嚴武聘為參謀,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至夔州(今四川奉節)。大歷三年(768)正月出峽至江陵、岳陽,飄泊于江湘。大歷五年冬病死于長沙至岳陽的小舟中。其生平事跡詳見元稹《杜工部墓系銘》及兩《唐書》本傳。年譜多家,近人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考訂精詳。其詩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變化,故后人稱為詩史。藝術上勤于探索,各體皆精,刻意求工,律切精深。風格“沉郁頓挫”。前人謂杜詩集前代之大成,開后世之先路。其集有宋人王洙編《杜工部集》二十集,為今存之最早版本。注本有錢謙益《杜詩箋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等。
【解題】
杜集《望岳》詩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此為望東岳泰山之作,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漫游齊趙初經泰山時,為今存最早的一首杜詩。詩寫泰山之高峻雄偉,亦寫出詩人胸襟。清仇兆鰲謂“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甚有見地。
【注釋】
①此句為自問。岱宗:泰山的尊稱。夫如何:怎么樣。此句為自答。齊魯:原是春秋時兩個國名,在今山東省境內。《史記·貨殖列傳》:“故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后以“齊魯”作為這一地區的代稱。未了:不盡。謂在齊魯境內都能望見泰山的青色,極寫泰山之高大,只五字囊括數千里。③造化:大自然。鐘:匯聚。神秀:神奇秀麗。④此句謂山北山南分割成昏暗和光明。陰:山北。陽:山南。⑤此句謂望山上云氣層疊,心胸為之開豁。⑥決眥:裂開眼眶,形容張目極視。入歸鳥:飛鳥收入眼里。⑦會當:定要。凌:登。⑧此句不僅寫出泰山雄偉,也表現詩人的胸襟。
上一篇:戴叔倫《過三閭廟》五言絕句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