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賞牡丹》原文與賞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觀賞牡丹早已成為我國人民的習俗。所謂“牡丹花品冠群芳”。我國人民早就把牡丹譽為百花之王,把它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征。追溯牡丹花史,大約在隋朝時,它就已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據傳唐代就流傳著武則天讓“牡丹充軍”的故事。說武則天稱帝,詔令百花在隆冬雪天開放,為之慶賀。“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把它貶到洛陽,從此,洛陽牡丹便花繁色艷,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當時人觀賞牡丹的盛況。劉禹錫這首 《賞牡丹》詩中“唯有牡丹真國色”句,第一次把牡丹推崇為“國花”的地位。熱烈地贊揚牡丹國色天香,以及唐代京都欣賞牡丹的盛況。
這首詩雖重在贊頌國色天香的牡丹,但詩開頭一句,并沒有直接寫牡丹花色彩艷麗如何美好,而是從庭院階前的芍藥花寫起。芍藥花大而美,有紅、紫、黃、白數色,也是我國深受人們喜愛的名貴花卉,但詩人說它若比之于牡丹,卻顯得太妖艷過分而品格不高。這是抑彼揚此之法,藉貶芍藥來贊頌牡丹。詩的次句,又從池塘里芙蕖花寫起。芙蕖即荷花,又名蓮花。也是歷來人們所喜歡的名花。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名花名句,相映生輝,人們便常為它的端莊素雅,俊秀挺拔,剛直不阿而贊美。但詩人認為池中的荷花,若比之于牡丹,則顯得色彩單調而缺少情致了。這是由寫芙蕖而贊頌牡丹之美。詩的第三句提出“唯有牡丹真國色”。所謂“國色”,本指一國內容貌最美的女子,此以美女喻牡丹,說與上述兩種名花比美之下,只有牡丹才稱得起是國色天香,花中之王,才是一國內最為美麗的花。詩人就這樣第一次把牡丹推崇到“國花”地位,給予牡丹最高的評價。詩的最后一句,寫看花盛況,說每當牡丹花放時節,京都洛陽,為之轟動,人們傾城而出,人喧馬鬧,絡繹于途,川流不息,前去爭賞牡丹。這一句才從正面歌頌牡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劉禹錫的詩歌,之所以能擁有廣大的讀者,是和他非凡的藝術魅力分不開的。這首詩在寫法上,用的是比較和側面烘托的藝術手法,寫出牡丹之美。整首詩,除第三句直接贊頌牡丹是“真國色”外,其余三句全是采用以美比美和側面烘托的手法,來寫牡丹的國色天香,讀之別有一番韻味。
上一篇:楊慎《記蘇堤始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孫仲益《鄱陽山水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