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峰
位于天柱峰南約700米,北連銜珠峰,東瀕月牙峰,海拔1424米。峰頂橫臥一石,周30余米,高約2米,遠(yuǎn)眺似冠,俯瞰如盤,勢如天外飛來,名飛來石,峰以石名。峰的東南西三面壁陡如削,萬仞如翔,石骨崢嶸,險不可攀。唯北面偶見藥農(nóng)懸繩攀援。據(jù)藥農(nóng)傳,石下有井,稱烏龍井;峰腰有洞,可容百人。石頂有池,池水不涸。峰體南面的懸壁上,石鱗斑駁,俗稱黃龍甲,民間傳說這是清代乾隆皇帝的龍袍嵌入石壁所致。
〔現(xiàn)代散文〕 在煙云乍起,霧鎖群峰,回旋舒展之時,如果你站在蛇形坦昂首注目,飛來峰上那塊偌大的飛來石,就象在你的眼前;如果你走到峰的西面的大龍窩,仰視雄姿,她與天柱峰儼然就象一對相互擁抱的姐妹:如果你在良藥坪眺望,那飛來石卻冠蓋群峰,反而不見最高的天柱峰。只有當(dāng)你登上天池峰,佇立試心橋,才會識其真面貌:天柱峰巍然屹立云端,而飛來峰卻在其腳下。
飛來峰是天柱山第二高峰,一年四季云霧繚繞,煙嵐升騰。特別是春夏之交的早晨,常常是一縷輕紗束在飛來峰腰間,彩霞橫照,絢麗斑斕,就象一條鑲著千萬顆珍珠的玉帶。云開日出,則萬象在前,令人驚呼:“引首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礙日邊云。”
飛來峰頂有一巨石,周圍長約二十多丈,高2丈余,直徑5丈多,渾圓如蓋,象一頂帽子端端正正戴在峰頂,人稱飛來石。從前面看,如帽如笠;從后面看,如棋如磨;從左面看,如榴如拳;從右面看,又如牛眠或臥虎。石上有池,名天池;石下有洞,可容百人。關(guān)于飛來石,這一帶民間有許多神話傳說,其中一則講的是在遠(yuǎn)古時代,天柱山一帶還是一片茫茫西海,山峰象島嶼一樣浮在海中,海里的妖怪時常興風(fēng)作浪,殃及百姓。有一天,突然煙霧飄渺,天空中金光閃耀,只見一位白發(fā)仙翁,駕著仙鶴悠然飄來。他見此狀,勃然大怒,立即招來天兵天將,將各色水怪妖孽一網(wǎng)打盡,統(tǒng)統(tǒng)壓在飛來峰下。只見仙翁又一聲召喚,一塊巨石從天外飛來,壓在峰頂。從此河清海晏,天下太平。飛來峰旁有個形如仙翁的立石,人稱“仙人望飛來”。相傳,那位仙翁怕飛來石再飛走了,百姓又要遭殃,所以立在那里日夜看守著。因此,后人嘆息,有“飛來飛來又飛去,何必當(dāng)初又飛來”之說。
在飛來峰的半腰間,有個烏龍洞兩壁削立,回環(huán)曲折,可容數(shù)十人,進入洞內(nèi),似九曲回廊,一彎勝一彎。洞中一個個石屏風(fēng),猶如一層層帷幔,使山洞顯得更加幽奇。烏龍泉如琴,常年不息。飛來峰西南部,由于烏龍泉的長期浸蝕,石鱗斑斑,酷似魚鱗,俗稱“黃龍甲”。
飛來峰峻拔多姿,削壁絕險,周圍群峰環(huán)列,氣勢巍峨。這里是天柱山的腹部勝地,天然洞府星羅棋布。當(dāng)年,民軍首領(lǐng)劉源曾把飛來峰作為抗元的重要據(jù)點,總關(guān)寨、總寨門,都設(shè)在飛來峰下。今山寨雖毀,但百步云梯和劉源當(dāng)年喂養(yǎng)牛馬的牛馬城,遺跡尚存。
(舟楫)
〔民間文學(xué)〕 清朝皇帝乾隆巡游江南,聞?wù)f安慶府的潛山縣境內(nèi)有座千年古岳,風(fēng)光秀美,景色奇絕,就帶著一干隨員,興致勃勃地來到天柱山。沿途攀山越嶺,到達茶莊時,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他的隨員也都是城隍廟的菩薩——東倒西歪的,誰也顧不了他。但他要上主峰的信心不減,就差人在茶莊附近找來一個善于攀山的藥農(nóng)——賀駝子,背他上山。乾隆一進天柱山,就被飛來石吸引,他要賀駝子將他背到飛來石上去。賀駝子憑著他攀登天柱峰如履平地的絕技,毫不費力的將乾隆帝背上了飛來石。乾隆立在飛來石上,鳥瞰四周,遠(yuǎn)山逶迤,江天寥廓,不禁心曠神怡,手舞足蹈。興奮之余,他要賀駝子向他講述飛來峰的來歷。于是,賀駝子就根據(jù)民間的傳聞講開了:司命真君奉玉帝之命來天柱山時,天柱山還正在往上長。司命真君發(fā)現(xiàn)飛來峰的長勢大大超過天柱峰,便奏請玉帝,從西方昆侖山上詔來一塊巨石,壓在飛來峰頂上,止住了飛來峰上長。這樣飛來峰比天柱峰矮了二百多丈。
乾隆帝聽賀駝子講完這個故事,哈哈大笑,連連搖頭,口占一首打油詩:“飛來未必是飛來,盡是世人胡亂猜,飛來為何飛不去,不去當(dāng)初怎飛來?”
話未落音,剎時狂風(fēng)大作,陰云翻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腳下的飛來石猛烈地晃動起來,嚇得乾隆及一干人員面如土色,手足無措。乾隆帝急將身上的龍袍脫下,想以此鎮(zhèn)住飛來石,但龍袍被狂風(fēng)刮到飛來峰的石壁上,飛來石仍在猛烈地晃動,大有飛走之勢。一個機智的隨員忙向乾隆跪奏道:“萬歲爺,趕快改口收回成命吧!不然,我們都要粉身碎骨了。”乾隆一聽,如夢方醒,忙改口道:“飛來必定是飛來,不是世人胡亂猜。若是飛來又飛去,何必當(dāng)初要飛來。”
頓時,風(fēng)靜雷止,云開霧散,紅日高照,朗朗乾坤。乾隆和一干隨員才算避過一場災(zāi)難。可是,那件龍袍卻永遠(yuǎn)嵌在飛來峰的石壁上,再也取不下來了。
(鄭博文 張王根 徐松苗)
上一篇:描寫《青陽神仙洞》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龍華塔·龍華寺》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