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祠·雙塔
位于東至縣東流鎮南牛頭山上。又名陶靖節祠、菊江亭,東流鎮晉為彭澤屬地,相傳晉彭澤縣令,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愛東流山水,常于此留宿種菊,飲酒賦詩,后人仰其高風亮節,或寄情懷,或借以教化于民,故名其地曰菊邑。江曰菊江,繼又建祠,立主以祀。陶公祠始建年代無考,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萬歷元年(1573年)復建,清順治二年(1646年)移建于秀峰塔前之今址。陶公祠占地366平方米,祠3間。青磚小瓦,平房建筑。正廳內掛有陶公畫像。“松菊猶存”匾額高懸;兩側廂房陳列有關陶公的史籍、圖片。祠前四周仿古花墻,庭院中央鵝卵石道直通院門,院門首嵌“陶公祠”石額,左右植五柳、松竹、白墻黑瓦,翠竹掩映,幽靜清新。1981年9月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塔是指東流鎮境內的天然塔和秀峰塔。天然塔。位于東流鎮北回龍山,因山“培樓卑伏,形象短焉”而建,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三 載而成。塔高36.7米,周長22米。五層六方,磚木結構,每層開門六扇,旁設門梯,拾級可登至塔頂。此塔上有金屬封頂,下有貞石奠基。飛檐畫棟,格局工整,雄偉壯美。登塔俯瞰,清風徐來,大江東去,漁帆點點,令人心曠神怡。又逢邑人李蔭余中舉,大家認為是“天然趣事”,便命名為“天然塔”。秀峰塔,位于東流鎮南牛頭山上,與陶公祠相鄰。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其規模結構同天然塔同如出一轍。所不同者,僅在塔頂裝飾,天然塔以佛剎相輪飾頂,秀峰塔頂則飾以斗筆,“有彩筆千宵氣象”之意。冠名“秀峰塔”。
〔古詩文賞析〕 歸園田居 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掘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洋溢著詩人在農村勞動時歡快心情,開門見山,把“俗”與“性”對立起來,陳述自己沒有適應世俗的情致,而本性卻獨在自然。認為原來官場生活,象是“塵網”,現在脫卻“塵網”歸來,象是“羈鳥”飛到“舊林”,“池魚”游回故淵,過上了清閑自在的生活,發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感慨!詩里對江南鄉村景色的描寫極富情趣,那方宅、茅屋、榆柳、桃李、遠村、墟煙,都歷歷可數,依依在目;那犬吠、雞鳴,都隱隱可聞,聲聲在耳。優美寧靜,令人神往。作者把當時不好言明的社會政治語言,用形象的比喻說得十分具體。與世俗對立卻又為本性所愛的田園,處處、事事都是真實、自然的,沒有令人憎惡的那種投機取巧、錯綜復雜、明爭暗斗、污蔑陷害,當詩人從那個塵網中掙脫出來以后,真是如鳥歸林,痛快之極。
陶詩繼承并發揚了中國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他擅長用樸素無華的筆調,寫出現實生活的內心情態。由于遣辭命意中,不事藻繪,所以詩文風格都顯得揮灑自如,樸實無華,韻味雋永,平淡自然中蘊含著無限的真和美。《歸園田居》是這種藝術風格的代表作。
詩從第九句開始寫自家的園田所居,對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線勾勒,不著顏色,但清晰的形象卻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景境氛圍中住著一位從塵網中逃歸的賢士,真可謂是情境相宜神象相通。這個與世俗完全對立的境界,從遠處看的視的覺印象,從近處聽的聽覺動靜,也都是異常的恬淡自然,清靜安謐。“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這情境,沒有身臨其境內心很難感受出,更不用說以這種淡遠的筆調去抒寫了。這首詩,詩人所描繪對象與詩人的內心情態是完全統一的。
陶淵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靜遠的本質,正是園田居里找到了表現正確的對象,而詩文中的抒情言志,也只有借助于對這種現象的、感性對象的生動描繪,才能把具有特殊狀態的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本質展現出來。
(杜根源)
〔現代散文〕 江南的春天美,秋天的江南更美。高遠的蒼穹,空明澄碧,幾縷輕紗似的薄云,在陣陣秋風歡送下緩緩飄動。明麗的秋陽,照耀著風景優美的江南古鎮——東流。
車過大渡口,便進入通往陶公祠的林蔭大道。昔日通往陶公祠的崎嶇的羊腸小道,已拓成寬闊的柏油馬路,一輛輛旅游車接踵而至。當年荒涼冷落的古祠,而今變成了游覽勝地。
下車后極目四顧。秋天的東流古鎮,楊柳堆煙。霧鎖長江。高大的建筑鱗次櫛比。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東流老街橫跨古鎮東西,顯得寧靜莊重。江畔南丘上座落的陶公祠,在綠樹掩映下,時隱時現,不失海市蜃樓之美。
我快步登上通往陶公祠的石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陶公祠”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步入庭院,松柏挺立,柳樹婆娑、院內菊花,競相開放,香氣撲鼻。白的、黃的、綠的、紫的、墨菊、黃菊、龍爪菊姿態各異,生意盎然。尤其是黃菊,那層層疊疊,如絲如縷的花瓣在陽光的照耀下,向遠道的游人投來盈盈笑意。二百平方米的庭院東西各置石桌、石凳一副,以供游人賞菊吟詩之用。沿著花間一條50米長的鵝卵石小徑直通祠堂,祠堂青磚紅木結構,雕梁畫棟,朱漆刷壁,門似花瓶,窗狀菊瓣。正廳青磚鋪地,設條案、月亮桌各一張,太師椅兩把,均由紅木所制。抬頭上望,中堂掛有陶公半身畫像,頭戴綿巾,身著湛藍的錦袍,神情莊端,氣宇軒昂,栩栩如生,很有清雅脫俗之氣。畫像兩邊掛有“平淡清遠詩薰中處,高潔靜穆志宗古今”的對聯,畫像上方懸有“松菊猶存”4個篆書大字的扁額。緬懷五柳公尊容,感懷其“不為五斗米折腰”之志,不禁哦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詩句。
祠前植柳五株,以象征“五柳先生”。祠臨平湖,波光粼粼。歷代文人學士多詠菊尊陶,明朝兵部尚書于謙有“仗履逍遙五柳旁,一辭獨擅晉文章,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共先生晚節香”詩句。新安學者程敏政有“陶家莊子未全荒,籬下西風一徑霜,紅紫相看零落盡,寒花只作舊時黃”詩。1981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游興未減,登上陶祠旁的秀峰古塔,東流風光盡收底眼:學湖、菜籽湖碧光粼粼,雪湖、七里湖煙波浩渺,千頃良田,稻穗金黃,大江東去,漁帆點點,真有“一塔天然俯碧流,登臨四面景全收,秋光到處皆成畫,茅屋人家隔水洲”的韻味。
(曉渡)
上一篇:描寫《陸水風景區》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雨山湖》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