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象《詠仙掌》原文與賞析
劉象
萬古亭亭倚碧霄,不成奇刻不成招。
何如掬取天池水,灑向人間救旱苗。
劉象,京兆 (今陜西長安縣) 人。唐昭宗天復元年 (901) 登第,時已七十有余,號老五榜。存詩十首。其中以本篇最為有名,時稱劉仙掌。
“仙掌”,亦稱仙人掌,巨靈掌,在華山東峰東北仙掌崖上。如遇天晴,在華陰縣華岳廟等地,即能清晰望見此一壯觀。唐皇甫曾《晚至華陰》詩云:“臘盡促歸心,行人及華陰。云霞仙掌出,松柏古祠深。”晚唐司空圖《華陰城樓》中也說:“偶憑危欄且南望,不勞高掌欲相攜。”可見“仙掌”是華山名勝中最為著名的景觀。
關于“仙掌”,有著極為美麗的傳說。原來遠古之時,華山與河東首陽山本來是一座山,黃河經流其間,曲折迂回,阻塞不便。河神巨靈有感于此,他以手擘開其上,以足踏離其下,中分為二,使河流暢通。巨靈留巨掌之印于峰之巔,留足跡于首陽之下。李白 《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此四句寫的就是這個故事。翠崖,即仙掌崖。高掌,即仙人掌。前人對此有多次考察。原來崖壁本為黑色,石膏自璺中流出,凝結成痕,黃白相間,遠而望之,見其大者五岐如指,好奇者遂傳為巨靈劈山之掌跡。掌長三十丈許,五掌參差,中指最長,直冠峰頂,長二十丈。掌色丹紫,正如肉色,每與太陽對照,則盡能見之,及日暮則漸隱而不見。這些傳說,實際上都是古人對治水英雄的崇敬和懷念,并不斷為歷代詩人所歌詠。但本篇與前此其他詩人之作有所不同。它并不單純描寫或歌詠仙掌本身,而是通過“仙掌”這一形象與有關傳說,展開豐富聯想,使自然形象、神話傳說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起句:“萬古亭亭倚碧霄。”寫仙掌的高峻。這是整個華山的突出特點。周密在《癸辛雜識》中說:“五岳唯華岳極峻,直上四十五里,遇無路處,皆挽鐵絙以上。”“亭亭”,直立的樣子。這句說,華山的仙掌峰自古以來就亭亭直立,高插云天。這是從靜止狀態寫起的。
既然稱之為“仙掌”,它就不該總是紋絲不動地直豎在那里,而應有所作為。所以,第二句便說:“不成奇刻不成招。”此句據《唐詩紀事》改。《全唐詩》原作“不成擎亦不成招。”“奇刻”,奇異的石刻。“擎”,向上托舉。二者均可通。但從音韻節奏以及用詞方面看,似以前者為佳。這句也不會向游人們招手致意。這是從“仙掌”的靈性方面提出要求的。
最后兩句繼此,筆鋒一轉,要求“仙掌”能面對現實:“何如掬取天池水,灑向人間救旱苗。”“何如”,不如。“掬取”,彎曲手掌以取東西,以手掬水。“天池水”,華山南峰有仰天池,也稱太乙池,洗天池。相傳一年四季,天池水始終滿溢,從不損減。久旱不雨,前人多向仰天池祈雨。據載,華山池水甚多,除仰天池外,尚有白蓮池、菖蒲池、玉女洗頭盆,二十八宿池等等。詩人從“仙掌”聯想到“天池”之水,它們自古以來,牢守故地,從未有益于人類。如今天旱難熬,禾黍枯焦。如能得仙掌捧水灑向受災地區,挽救瀕臨渴死的旱苗,那該是多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偉大功績!“仙掌”,自古以來便只有旅游價值與觀賞價值,而從不曾發揮實用價值。此刻,詩人從百姓疾苦出發,熱切盼望能將“仙掌”的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巧妙結合起來。這首詩充分反映了詩人對貧苦百姓的同情。
上一篇:張商英《詠五臺山東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