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仲益《鄱陽山水記》原文與賞析
孫仲益
鄱陽山水名天下,而龍停溪最勝。介于德興、余干二邑之間。眾山面內,環擁林立,層巒迭嶂,煙云相連。蒼藤翠木,縈綌搖掇。如坐九迭屏,如行五十里錦步障。而大豁橫其前,眾水入焉。旁有涌泉,坌溢四出; 高有懸霤, 潀瀉而下。 奔云濺雪, 雷輥雹散。跳波急洑,千態萬狀。既停既平,循山而行。大者潴為湖,小者聚為潭。井如曳練,如臥白虹,沉沉無聲,盡水之變。而魏公彥成,筑一第其上。為門為堂,周以兩廡。閣以望與曠,宜有高明朗徹之觀; 室以處與奧,宜極窈窕幽深之趣。左修梧,右叢桂,藏書之府,舍官之館。供佛奉道,各有攸處。然后跨兩崖,為閣道于重門內,以便往來。開云扃,抗水榭,直欄橫檻,朱甍素脊,高者出林杪,下者附山趾,花竹映帶,隱現明滅。望之若化城然。
每遇勝日,或命車,或杖策,披風松下,待月竹間,觀瀾石上,行吟坐嘯,縱意所如。鳥、獸、蟲、魚之游遨,舉熙熙然相忘于物之外。雖桃源之勝不過也。
于是彥成以書來告曰:“吾觀王公貴人厭軒冕之樂,一朝憣然思欲振纓上之塵于清泉白石之間,而不得去。則畫寒林、雪竹、黃蘆、睡鴨于團扇曲屏,以供耳目之玩,而寄意焉。今吾卜一區,獲此奇勝,幸為我識之。”乃為之記。
這篇散文名為《鄱陽山水記》,重點則在寫龍停溪一帶旖旎風光。寫龍停溪,又突出描摩魏彥成宅第的特色及周圍風物,最后落筆于游覽山水風景的游人的高情雅致,點明題旨,是受人所托的一篇游記性質的文章。它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受人所托這點上是一致的,體裁近于游記性質,也是一樣的。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南接廬山,湖光山色,景觀佳麗,是全國僅次于洞庭湖的大淡水湖。文章開篇,僅以“名天下”概括“鄱陽山水”特征,鮮明突出。以“而”字作一頓挫,引出位于鄱陽山水間,卻遠勝過鄱陽山水其他景觀的龍停溪。接著詳細介紹龍停溪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面貌。“層巒迭嶂,煙云相連”,是從整體角度,寫山勢連綿,形成高兀峻偉的屏障,煙云飄緲,氣象氤氳,再現了大氣磅礴,奔云走霧,深邃迷離的氣象。古人云:“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作者悟得其中三昧。“蒼藤”,狀古樸美;“翠木”,寫林深葉密的幽麗美。連用“九迭屏”、“錦步障”兩個象喻,極言此地繁花似錦,地勢奇崛,林深山迥,風景特異。“九迭屏”,即“九迭云屏”,在廬山五老峰東北,山有九迭,狀似云屏,峻偉多姿,天然壯觀。“五十里錦步障”,典出《晉書》:“王愷作紫絲步障四十里,石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按: 古人夸豪奢,以五彩織錦立竹張幕,為屏障,以障蔽塵土。張錦屏五十里,極稱豪華奢侈之至。文章此喻,說龍停溪一帶夾路錦繡如畫,人行其中,如流覽五十里畫屏。
以上寫山林之美。“大豁橫其前”以下,寫澗溪奔湍或靜流如虹的水之美,以印證“水”“名天下”的事實。文章以眾水歸流的“大豁”為核心,寫了周圍四溢的“涌泉”,高懸山崖的小股瀑布 (懸霤),再用“奔云濺雪,雷輥雹散”等形象化字眼描狀“跳波”急湍的咆哮氣勢和“千態萬狀”。繪聲繪色,動人心魄,這是呈動勢的水。·接下寫靜態中的水: 平穩地“循山而行”,大的聚而為湖,小的聚而為潭,如白練串上一眼眼水井,又象白虹長臥山間,它們是那么寧靜安詳,無聲地變化著不同的姿態……
寫完龍停溪山水之奇態,文章以“而魏公彥成,筑一第其上”作一轉折,進而介紹建筑在這么一個風景佳麗地的宅第的結構、布局及特色。傍山依水,是正門和中堂,四周以廂房圍護。閣樓高挑而宏敞,是為了登高望遠,讓周遭風景盡收眼底,閣內采光良好,豁朗光亮。居室則偏僻深隱,有一種神秘曲折、變化幽靜的雅趣。左邊高高的梧桐、右邊幽馨的桂樹環抱著的館舍,是主人藏書的地方,也是他辭官歸隱后平素消磨光陰的處所。若要修身養性,則有專門的佛堂道觀可供棲止。院后,兩座山崖間,凌空建一天橋閣道,與兩邊院墻山門相連屬,以勾連兩崖交通。其上云門洞開,與左近水榭遙遙相對,欄干護繞,千曲百折。朱紅梁棟,白色屋脊,有的高出樹梢之上,有的俯視山腳之下,樹木掩映,花竹簇擁,若隱若顯,時明時滅,遠遠望去,真像是一座天生的自然之城。以上介紹建筑結構,突出了自然和化工之妙。既高曠朗徹,又窈窕幽深; 既有“藏書之府”又有“舍官之館”。“修梧”“叢桂”,表現出它的清高、芬芳氣質;“供佛奉道”又表現出主人公“清靜無為”的境界。兩崖間的樓閣甬道更是臨空奇崛,長廊逶迤在樹叢、竹篁、花間,紅棟白脊,鮮艷眩目,時隱時現,更增添無限幽邈玄惑的神秘。作者于此運用了映帶、對比、借代、象喻、擬人、夸飾等諸多修辭手法,采用整齊而又有變化的排比、對仗句式,語勢流走,節奏明快,娓娓道來,仿佛一位稱積的導游,在向游客細細品鑒風景點的一草一木。
以上著重寫山水自然之形、神氣質和宅第建筑的多功能用途及高雅清靜而雄奇幽美的風格。“每遇勝日”以下,簡單概括人物活動。因為自然風光再美若無人欣賞,便如鎖在箱篋的夜明珠,失去其美學功能。不過,不同秉性、不同操守、不同志向和好惡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觀覽自然的方式。作者筆下的主人公在自然美境中是如何置身于其間的呢? 他或駕著車,或柱著拐杖,在松樹下迎風而立,在竹林中等待月亮升起,在石上觀察流泉飛瀑翻卷波瀾,行走在樹蔭下吟詩,坐在山崖邊長嘯……隨心所欲,任性曠放,就像鳥、獸、蟲、魚在大自然中盡性遨游,自得其樂一樣,物我相融,物我兩忘了! 至此,作者發感嘆道: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勝境,也比不上此處的超然物外,優美宜人呵! 其中“松”、“竹”,代表主人公高雅的節操,在寫景中流露出心靈的愛憎,正是陶淵明的田園詩、柳宗元以來山水游記寫性靈特點的一脈相承。通過以上描寫,我們仿佛看到在《歸去來辭》中“撫孤松而盤桓”的陶潛; 在“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王維; 在“小石潭”上數游魚的柳子厚; 在“黃州新建小竹樓”邊“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的王禹偁……
最后,文章引魏彥成求作者為記的一段話作結,點明題旨。實際上仍是用對比的手法,強調筑第于龍停溪的隱逸情趣。那些渴望在“清泉白石”間振洗掉官纓上塵埃的“王公貴人”,求隱逸的清靜環境而不可得,于是在“團扇”或屏風上畫上“寒林、雪竹、黃蘆、睡鴨”等象征清寒、恬靜的景物,自我安慰,但是這種“畫餅充饑”的手段,怎么比得上在如此奇麗幽妙的勝境營建樓閣回廊,每天流連于松林翠竹和懸澗白瀑之間呢?這里一方面揶揄附庸風雅的“王公貴人”自作清高,未免庸俗; 另方面襯托出龍停溪舍主人的高情雅趣。表達了作者和龍停溪舍主人魏彥成向慕自然,追求天真,崇尚清凈的美學好尚和生活態度。使自然與人情融為一體,點化出這篇散文的宗旨。
這篇山水散文布局精巧,主從分明,條理井然,描景狀物生動細膩。句法以四言為主,雜以三、五、六、七言,整列中見變化,麗密間顯疏朗。可以看出,作者從吳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等散文大家處都汲取過營養。老莊的自然哲學對作者創作傾向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連串的比喻,顯示了作者飛騰的想象和聯想能力; 對比、襯托的手法,又現出作者掌握藝術辯證法,善于藝術表現的高招。此篇雖無徐宏祖《游黃山記》的宏偉氣勢,也不比姚鼐《登泰山記》的傳誦人口,卻可與陸游《入蜀記》中載“游大小孤山”的情境互為參照。即使以山水游記的先師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與之并比,這篇文章也絕不會遜色。
上一篇:劉禹錫《賞牡丹》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謝翱《金華游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