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
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前山日半銜。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這首詩繪出了錢塘江薄暮的奇景。此詩不是作者正在游錢塘江時所作,而是若干年后回溯舊游,憑記憶寫出來的,所以題為《憶錢塘江》。
“昔年乘醉舉歸帆”,“昔年”一本作“當年”,回想當年乘著酒醉漂游錢塘江,歸船高高地掛起了風帆。“舉”,是高掛的意思,作者在飽覽山水之后,興盡而返,所以說“歸帆”。“隱隱前山日半銜”,其時天已薄暮,太陽已有一半落到那座山的背后。“日半銜”三字形象逼真,活畫出一幅太陽在山間欲落未落、半沒半留、半隱半現的奇妙圖景。首二句寫的是記憶中的實景,雖無半字寫江、寫水,但那緩緩移動的船帆,隱隱而現的前山和半吞半吐的落日,早已拓展出一種深遠開闊的境界,構成一幅靜謐而蒼茫的大江之景。
人在醉中,常發奇想。詩的末二句馳騁想象,忽作奇語: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那太陽的余輝照到江面上,把江水全給映紅了,好象給水晶宮里的仙女披上了淡紅色的衣衫,婀娜多姿,在移動,在舞蹈……,這無疑是作者當時在醉眼朦朧中的奇幻感受,它是那么美麗、醉人,以致若干年后,回憶起來還是那么清晰、透明。那最后一句是對“滿江涵返照”那種美好景象的比喻,用得既奇特,又警辟;既出人意想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大概是受到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啟發吧。曹植是在刻畫想象中洛水之神的媚態豐姿,而李覯則是描繪客觀景物在主觀感覺中的倩影。二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在藝術精神上卻有著內在的一致性:讓描寫對象變得富于色彩的、動態的美,表現其特有的風神。
這首詩雖是憶舊之作,但一景一物都十分清晰、逼真,并能賦靜以動,讀之使人猶如身臨其境。意境開闊,用語自然,設喻奇特,雖無深刻的意蘊,但其中充滿著作者對山水的摯愛之情。
上一篇:《彭州·汪元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懷趙紫芝·徐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