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韓愈《為河南令上留守鄭相公啟》原文|注釋|賞析
韓愈
愈啟: 愈為相公官屬五年,辱知辱愛,伏念曾無絲毫事為報答效。日夜思慮謀畫,以為事大君子當以道,不宜茍且求容悅,故于事未嘗敢疑惑,宜行則行,宜止則止,受容受察,不復進謝,自以為如此真得事大君子之道。今雖蒙沙汰為縣,固猶在相公治下,未同去離門墻為故吏,為形跡嫌疑,改前所為,以自疏外于大君子,固當不待煩說于左右而后察也。人有告人辱罵其妹與妻,為其長者,得不追而問之乎? 追而不至,為其長者,得不怒而杖之乎? 坐軍營,操兵守御,為留守出入前后驅從者,此真為軍人矣。坐坊市賣餅,又稱“軍人”,則誰非軍人也? 愚以為此必奸人以錢財賂將吏,盜相公文牒,竊注名姓於軍籍中,以陵駕府縣,此固相公所欲去,奉法吏所當嫉,雖捕系杖之,未過也。昨聞相公追捕所告受辱罵者,愚以為大君子為政,當有權變,始似小異,要歸于正耳。軍吏紛紛入見告屈,為其長者,安得不小致為之之意乎! 未敢以此仰疑大君子。及見諸從事說,則輿小人所望信者,少似乖戾。雖然,豈敢生疑于萬一,必諸從事與諸將吏未能去朋黨心,蓋覆黤黮,不以真情狀白露左右。小人受私恩良久,安敢閉蓄以為私恨,不一二陳道?伏惟相公憐察,幸甚幸甚! 愈無適時才用,漸不喜為吏,得一事為名,可自罷去,不啻如棄涕唾,無一分顧藉心,顧失大君子纖芥意,如丘山重,守官去官,惟今日指揮。愈惶懼再拜。
此篇是韓愈向上級陳述政事的一封文書,是一篇氣勢雄健,語言藝術上頗有建樹,很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鑒的優秀散文。韓愈寫這篇啟時做河南令。留守鄭相公,指鄭余慶,字居業,元和初年做過宰相,當時以檢校兵部尚書兼東部留守,所以文中稱之為留守鄭相公。韓愈作為縣令,因為懲罰不法軍人,保護受欺凌的好人,引起留守鄭余慶的惱怒,鄭反而袒護不法軍人,所以韓愈作此書啟加以申訴。
文章的語言頗有特色。作者表面言辭極委婉盡情,但實際話里婉中帶厲,形成語言表里分離的雙重色調,表現出作者鯁言無忌、抗辯不屈的錚錚鐵骨。
從開頭到“自以為如此真得事大君子之道”,是韓愈向鄭相公表述自己對他知恩感遇的心情,語言是謙恭有禮的。韓愈在元和元年做國子博士,鄭余慶時為國子祭酒。二年,分教東都生,鄭余慶為河南尹兼知東都國子監事。四年,改都官員外郎,五年,任河南令,時鄭余慶任東都留守。韓愈幾次都在鄭的屬下,所以文中說“為相公官屬五年”。接下來的一段幾乎每句中都有敬語謙詞:“愈為相公官屬五年,辱知辱愛,伏念曾無絲毫事為報答效。日夜思慮謀畫,以為事大君子當以道,不宜茍且求容悅,故于事未嘗敢疑惑,宜行則行,宜止則止,受容受察,不復進謝,自以為如此真得事大君子之道。今雖蒙沙汰為縣……”,充分表達自己五年來在“相公治下”,一直“以為事大君子當以道,……故于事未嘗敢疑惑”的感情以及對鄭相公的尊敬。
從“人有告人辱罵其妹與妻”到“伏惟相公憐察,幸甚幸甚”,是韓愈正式向留守鄭相公陳述政事。這一段在語言上仍不失委婉細膩的特點,如韓愈在文中接連使用詰問句。陳述一開始他就兩次申明自己“作為長者”,對于不法軍人的不法行為,“得不追而問之乎?”“追而不至,……得不怒而杖之乎?”連續兩次反問以后,他又把守法軍人和不法軍人進行對比,其黑白真假,涇渭分明,使人一目了然,他卻反問道:“則誰非軍人也?”他不但申明自己“作為長者”的職責,還提醒留守“作為長者”,對于“軍吏紛紛入見告屈”,怎么能夠心安理得不稍稍對他們表示幫助呢?韓愈多次使用反問句,既使留守鄭相公承認事實,無話可答,也是韓愈采用的一種客氣委婉的陳述語氣。特別是他指出:“此必奸人以錢財賂將吏,盜相公文牒,竊注名姓于軍籍中,以陵駕府縣”云云,這是實情,也是給鄭余慶留情面的“還轉”說法。還有“蓋覆黤黮”一句,用深黑色布的遮蓋,來比喻留守受了小人蒙蔽,不明真相,也是為留守留情面的說法。這一段除“委婉”之辭外,“盡情”之詞仍然不少。象“未敢以此仰疑大君子”、“豈敢生疑于萬一”、“小人受私恩良久,安敢閉蓄以為私恨”云云。
從“愈無適時才用”到文章結束,韓愈表示自己堅守職責,伸張正義的態度,說官不做不足為惜,“可自罷去,不啻如棄涕唾”。他以理力爭,態度果決,無所顧忌。沉著痛快,非常精彩有力,對自己,韓愈“無一分顧藉心”,但是對留守鄭相公,他卻是“顧失大君子纖芥意,如丘山重”。
這篇文章采用了反復手法。一類是文中反復詰問的語氣,一類是反復使用以“事大君子當以道”為內容的話語。這種結構方法,既可以強調突出重點,抒發強烈的感情,又加強了語勢,給文章增添一種旋律美。對當時不法軍人的胡作非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說:“邠人偷嗜暴惡者,卒以貨竄名軍伍中,則肆志,吏不得問。”正是印證了韓愈文中指出的情形。《新唐書·韓愈傳》稱:“ (愈) 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這篇文書就是他的鯁言之一,指陳時弊,如鯁在喉,不吐不快,韓愈倔強剛直的個性和憤世嫉俗的感情在此文中表現得異常鮮明。
上一篇: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