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邶風》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婚,如兄如弟。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仇,既阻我德,賈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婚,以我御窮。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
〔谷風〕山谷吹來的大風。〔畿〕門檻 〔宴爾〕歡樂愉快。〔涇以渭濁〕清徹的涇水因渾濁的渭水的流入而被攪渾了。〔湜湜(shi)〕水清的樣子。〔閱〕容身。〔慉(xu)〕喜悅。〔育恐〕生活恐慌。〔育鞫(ju)〕生活窮困。〔旨〕美味。〔蓄〕干菜。〔有洸有潰〕發怒的樣子。〔肄〕勞苦的事。〔鞫(ji)〕愛戀。
《谷風》是寫一個被丈夫遺棄的婦女的哀傷。
這位婦女自從結婚以后,一直是克勤克儉,和丈夫一心一意過日子。不僅如此,她還有“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的美好品德。她遭到遺棄的原因是丈夫另有新歡。由于第三者的介入,促使這場家庭悲劇的產生,這當然值得我們同情。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是深刻的,表現方法也是相當完美的。首先是成功地運用比興手法。“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以采摘大頭菜、蘿卜要取其根部喻娶妻當以品德為主。“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以荼菜雖苦,但比起我來卻如甜菜,暗喻自己的遭遇比苦菜還苦。“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則用借喻法,以視河的深淺而采取不同的渡河方法,來比喻這女子的善于持家。特別是“毋逝我梁,毋發我笱”兩句,含意就更為深沉了。“梁”是攔水捕魚的堰,“笱”是捕魚的竹籠。梁兩邊堰水,中留一口,使水和魚只能從此口流出,而承接它的是有門可開的笱。魚進笱中,自然是能進不能出了。在《詩經》中,魚是男女求偶和性愛的隱語,所以這兩句說不要到河梁上去,不要打開我的魚笱,此正隱喻失去愛情。以上大量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喻,恰切地表達這位棄婦的痛苦和憤慨的心情。
鮮明的對比也是這首詩取得成功的一個方面。就人物來說,一個是柔婉溫順,任勞任怨的癡心女,另一個卻是“以陰以雨”,反恩為仇的負心漢;就今昔對比而言,過去是“德音莫違,及爾同死”的山盟海誓,現在是“宴爾新婚,不我屑以”的再娶場面。這些對比性的描寫自然能激發起讀者的憤慨和同情。
婉中有憤是女主人公的基本性格。她以絮絮叨叨的形式,如泣如訴地向讀者傾瀉內心的痛苦。“行道遲遲,中心有違”,說明她多么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家,而當被迫不得不離開時,“不遠伊邇,薄送我畿”,薄情的丈夫竟然只送我到門口。她又以“涇以渭濁,湜湜其沚”表示對“第三者”闖入家庭的怨恨。她甚至對丈夫還抱有一絲幻想:“不念昔者,伊余來塈。”企望丈夫能念昔日的情意,回心轉意。多么軟弱,多么癡情,卻又帶著一些有限的憤怒。通過這些娓娓的傾訴,使我們感到女主人公的性格是多么豐富,多么鮮明。讀者對她的同情,也就在這些充滿血淚的傾訴中自然產生。
人間多少不平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出現過無數形形式式的悲劇。其中薄命女子負心漢的故事,常以哀婉凄惻的情節,吸引人們的注意。出現于二千五百年前的《谷風》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以完美的藝術形式、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棄婦血淚控訴的優秀詩篇。
上一篇:《謁金門·金·王庭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豫章行苦相篇·晉·傅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