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結
漫歌八曲(選二)并序
壬寅(762年)中,漫叟(元結自號)得免職事,漫家湖上,修耕釣以自資。作漫歌八曲與縣大夫孟士源,欲士源唱而和之。
大回中
樊水欲東流,大江又北來。
樊山當其南,此中為大回。
回中魚好游,回中多釣舟。
漫欲作漁人,終焉無所求。
小回中
叢石橫大江,人言是釣臺。
水石相沖激,此中為小回。
回中浪不惡,復在武昌郭。
來客去客船,皆向此中泊。
作者簡介 元結(719—772年),字次山,號漫叟、聱叟。唐代文學家、詩人、道教哲學家。河南魯山人。玄宗天寶十二年(724年)進士。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代宗時,先后任道州刺史、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使,政績頗豐。其間曾隱居于湖北大冶、鄂城。代宗大歷七年(772年)卒于長安。元結善寫五言古風,質樸淳厚,筆力遒勁。因其深受道家影響,作品既含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雜有消極退守的成分。今人孫望校點有《元次山集》。
題解 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元結辭去公職,隱居于鄂城樊山,以漁耕自資,與湖山為鄰,研修道教哲學,吟詩作文。同年寫《漫歌八曲》贈給武昌縣令、詩人孟士源。本處錄其二。
簡析 作者以簡潔優美的詩歌語言,準確地描述了鄂城的山形水勢。“大回中”魚多釣舟多,致使他竟然“漫欲作漁人,終焉無所求”,反映了詩人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而“小回中”位于城郭旁,所以“來客去客船,皆向此中泊”,再現了唐代鄂城交通發達市場繁榮的景象。
上一篇:元稹《離思(五首之四)》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葉圣陶《自北碚夜發經小三峽至公園》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