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厲鶚·理安寺》原文賞析
老禪伏虎處,遺跡在澗西。巖翠多冷光,竹禽無驚啼。僧樓滿落葉,幽思窮攀躋。穿林日墮規,泉咽風凄凄。
這是作者早年的一首紀游詩。
理安寺,在杭州理安山南麓,原名法雨寺,有涌泉出焉。這里林木茂盛,風景清幽,歷來是佛剎佳境,旅游勝地。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說厲詩“取格幽邃,吐詞清嘉,善寫林壑難狀之景”。這首五古可為代表。
全詩句句寫景,通過作者主體的審美感受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創造了一個多元統一的藝術意境。
據鐘毓龍《說杭州》載,在理安寺路之右有豬頭塢,相傳為伏虎禪師化肉施虎之處。“老禪伏虎處,遺跡在澗西”,就寫其事,一下子把人帶進一種佛陀世容的悲憫和虔敬氣氛之中。巖壁冷翠生光,竹林野禽無聲,環境之清幽,真有些令人產生“凄神寒骨”之感。而高高的僧樓上,滿地落葉,人跡罕至,當向上攀登的時候,發出的聲響,更覺空無寂寥,引人不盡的幽思。抬頭遠眺,透過叢林,可以看見圓規般的落日正在西沉,一陣陣涼風夾著幽咽的泉聲,在耳邊低吟,空氣變得更陰冷了。這對于一個年輕的詩人來說,難免不生“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柳宗元《小石潭記》) 的彷徨。
《清史稿·文苑傳》評厲鶚的詩歌創作說: “幽新雋妙,刻琢研煉,尤工五言,取法陶(淵明)、謝(靈運)、王 (維)、孟 (浩然)、韋 (應物)、柳(宗元),而有自得之趣。”厲鶚的作品,吸取前代山水詩人的長處,在自然景物的描寫方面,常有自己獨到的地方。這首《理安寺》表面看來是很樸實的白描刻畫,讀來卻耐人尋味,引人遐思。
全詩并無什么明確的所謂主題,它只是刻琢般畫出了詩人的所見所聞而已。詩人完全是在用自己 “全部的感覺” (馬克思語)直觀一切,不曾給大自然打上任何理性的烙印。讀著這樣的詩,我們想到了謝靈運,想到了王維,但又不是謝靈運,不是王維。“密林含余清,遠峰隱半規”(謝靈運),“返影入深林,復照空苔上”(王維),僅僅拿這么一兩句來與厲詩比較,大自然的美,在他們的筆下確乎都呈現了某些共同之處:一切都是清新靜謐的。但從作品的整體看來,厲鶚既無謝詩有意發揮的玄想,也無王維無意流露的禪意。至少在這首詩里,厲鶚對自然美的觀照比他們都更純粹地感性;但因為他描寫的是以寺廟為中心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種感性的直觀和體驗難免也就染上了佛剎的色彩,卻不像謝、王的詩,有一種似乎在其中找到了寄托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理安寺》這首詩,顯然表現了厲鶚對這種佛家清境有意無意地保持著一種距離,像柳宗元游小石潭一樣,既喜愛它的美,又不能適應它的“清”。
上一篇:古詩《王又旦·牽纜詞》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宗臣·登云門諸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