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鄂州西山風景區》原文、賞析、鑒賞
古稱樊山,因其在鄂縣之西郊,故名西山。系省級風景名勝區。鄂縣,即今鄂州市,是三國之吳都。公元221年,吳主孫權建都于鄂,始改鄂縣為武昌。在山之東麓營城市,興宮室,西麓辟艦港,設要塞;在山中建避暑宮、讀書堂等。公元229年,孫權在西山筑壇告天,稱帝。孫權都武昌凡八年,得地之利,逐創鼎峙之業。西山為其運籌帷幄之行宮,游獵行宴之御苑。其遺跡星羅棋布。主要有吳王避暑宮、讀書堂、試劍石、比劍石、洗劍池、廣宴樓、郊壇、龐統讀書處等處。西山總面積2500畝,主峰海拔170米。七峰矗峙,九曲蜿蜒,幽壑留云,崇巒映日;萬松舞翠,競日翻濤;百花爭艷,四時飄香,溪澗泉池,鑲嵌于幽崖深谷,亭臺樓閣,點綴于樹梢花叢;曲橋水榭,倒映于清流寒碧之中。西山,萬古山石鐘秀靈,千年花樹競芳春。歷代名士慕西山而來,或隱居于山中,或流連而忘返。晉代高僧慧遠,唐代李白、李陽冰、元結,宋代蘇軾、蘇轍、黃庭堅,元代丁鶴年,明代何以讓,清代彭玉麟、官文等,都留有遺跡和珍貴文物。
[古詩文賞析]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宋·蘇軾
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山耶云耶遠莫知,煙空云散山依然。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春風搖江天漠漠,暮去卷雨山娟娟。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此詩寫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是其七言古詩的名篇之一,詩人通過描寫圖中的煙江疊嶂,聯想到真實的煙江疊嶂,熱烈贊美西山的奇麗風光,抒發了自己深切懷念西山之情。全詩分兩大段。
第一段:“江上愁心千疊山……徑欲往買二頃田”,寫圖中之景和看圖產生之情。首句憑空突起,借《江上愁心賦》點明畫題。這篇賦是唐代張說之作,賦曰:“江上之峻山兮,郁崎嶬而不極。云為峰兮煙為色,倏變態兮心不識。”借此點出煙江疊嶂,貼切之至。開頭四句,一氣直下,就云烽煙色著力描寫。千疊云山,“浮空積翠”;是云是山,渾然莫辨;云峰煙色,時隱時見。真是奇情幻景。這是描寫山之巔,即畫面的上部。然后,由上而下,寫山之中,山之麓,只見“蒼崖絕谷”中,“百道飛泉”,“縈林絡石”而下,流至“谷口”,匯為“奔川”。“林麓斷”處,川流平緩,點綴著“小橋野店”。行人才走出林木之外,眼前就是滾滾洪流,“漁舟一葉”出沒于“吞天”的波濤之中。山巔、山中、山麓的景物相聯系,又各具特色,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是一幅多么奇妙的畫圖!詩人筆觸精細,寫來毫末清妍,語奇句妙。無此奇妙之筆,不足以表現此奇妙之畫。
描寫至此,詩人也陶醉于畫境中了,不禁連連設問,連連贊嘆。“使君何從得此本,點綴毫末分清妍”,這一問一贊,見畫本之奇妙,畫筆之精妙。“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又是一問一贊,見畫境之難得,心情之向往。如此造語,方見跌宕有力,而且節奏之妙,純乎化境。只要多讀幾遍,自會領悟。
第二段:“君不見……雖有去路尋無緣”。詩人由畫境而聯想到真實的煙江疊嶂,極力贊美西山。簡直是“人世桃源”,發出了重尋無緣的感嘆。前后兩段的銜接十分巧妙。前段結尾的設問,其答案正是這一段的開頭:“武昌樊口幽絕處”,即今鄂州市西山。而且,用“君不見”領起,著重提醒讀者注意。這就使讀者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天機”:詩人著力描寫圖中的煙江疊嶂,還有深一層的用意,即突出真實的煙江疊嶂——西山。西山,是真實的煙江疊嶂,這類描寫在他的西山詩中屢見不鮮。例如:“西山一上十五里……蒼崖半入云濤堆”(《武昌西山詩》);“層層草木暗西巔,瀏瀏霜雪鳴寒溪”(《與子由同游寒溪西山》)等等,與畫境何其相似。不過,在本篇僅用“幽絕處”寥寥幾字來概括,不作具體描寫,從而避免了與畫境重復。豈止是為了避免重復?詩人簡直懷疑這畫面就是從西山“得此本”的;這畫境簡直就是“人間”的真境——西山。詩人用筆曲而婉,含而不露,甚至是真是幻,撲朔迷離,妙處全在不說破。且西山之“幽絕”還不止于此,你看:“春風搖江”、“暮云卷雨”、“丹楓翻鴉”、“長松落雪”,四時景色,各極其妙。這是一幅畫所無力表現出來的。
宋神宗元豐三年至七年,蘇軾謫居黃州,經常往來于寒溪西山,以山水自娛,“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就是講的這段經歷。詩人將西山當著“人世桃源”,尤其耐人尋味。他回汴京以后,一再寫詩抒發對西山的懷戀之情。1086年,寫了《武昌西山詩》:1088年,寫了此詩。當時,他在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任上名各位顯赫。然而,“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詩人自覺一身京國之“塵”,與西山“清空”之氣遠不相侔。昔日武陵人重尋桃源,而迷不得路。這當然是憾事,但畢竟是傳說。而詩人真是還山有路,卻又重“尋無緣”。相形之下,真正遺憾之至!
結尾兩句,照應全篇。“還君此畫三嘆息”,詩人在失望之余,還企望“山中故人招我歸來”,一詠三嘆,一往情深。
此詩即景生情,情景相生,抒寫奇情幻景,極見筆力。此圖的作者王晉卿在《和詩》中說:“心匠構出遠江意,筆鋒耕出西山田”,評價極為中肯。
(周雋)
[現代散文] 鄂州市的吳君和樊君打我的主意,邀請我來西山,要我給它抒情。這西山高170米,十多年前我來過,那時它是光禿禿的,今天則漫山森林覆蓋著它。石門嵯峨黛翠其色,松風新閣幽濤有聲。步入一只亭子,讀了蘇轍的武昌九曲亭記,四百八十六字,繪寫出蘇軾的瀟灑神情。并記事云,雷雨交加,大風拔去了古木,快哉妙哉,乃登望江臺朗誦前赤壁,直上西山頂,堪笑那碧眼二郎,稱帝又祭頭,見烏云來集,飛車到靈泉古寺,大雨已至,亟避之于吳王避暑宮,才飲靈泉水,又食東坡餅,久久而雨不止。進到廣宴廳,在古帝王大宴群臣處,一碟二美肴,一盤二鳳尾鳊魚端上桌,而一聲聲迅雷震耳,一陣陣豪雨瓢潑,狂風山洪如飛瀑,賞西山之雨景,洵淋漓盡致,于是心潮洶涌起伏澎湃。我們多么地尊重歷史,修復了多少名勝古跡。武王采武昌之銅錢鑄為刀劍萬余,算不得什么,如今鄂州的高爐,平爐燃燒在鄂東這條冶金長廊上,我們無須背歷史的包袱,那古色古香固能發思古幽情,但不能窒息我們的飛躍的心靈,應知當代的多少災難幾乎沒有不是古來的禍殃的重演與再現。
這場大雨下得好,拔枯木,沖腐蝕,入長江,下海洋,永世不讓它們再回來。當然歷史的精華也不應丟掉,但是創造未來卻更為重要。鄂州市面對著一條黃金的水道,它也是后浪在推著前浪的。曾經是百萬雄師的戰場,于今是幸福生活的航道。我們要新建一座現代化的鄂州市的西山,要讓科技普及館作它的心臟,以天文航博覽館為它的冠冕。我們要大力培養電腦專家、人工智能專家,以自動化控制系統來取代人力,人力則從事于智慧的探索、探隱、索微、并窮究有限無邊的宇宙動態。然后,古老的、愚昧的、貧困的中國將被那個未來的智慧的富饒的新中國所替換,直至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那時悠久古老的歷史,便和遠大而光輝的現實結合了。而在這世紀末的風雨聲中,我聽到,我看到21世紀的歌聲與笑影。不知不覺思潮平靜,風暴已止,雨過天晴,日暮西山,月出于東山之巔。
(徐遲)
[民間文學] 據傳晉代大軍事家陶侃,原任武昌太守,后遷任廣州刺史。漁人常見海上神光照天,網之得文殊師利菩薩金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印記。不久,商人于東海獲一圓光鏡,把它安在佛像上,就像是原有的一樣,非常吻合。漁人把佛像獻陶侃,陶侃就送武昌寒溪寺供奉。陶侃遷任江州刺史時,聞聽寒溪寺失火,獨文殊師利堂無恙,便派人將金像迎至尋陽。不料,用人力搬不動它,校尉只好趕來了一輛牛車,用30頭牛拉才把它運到船上。誰知一上船,船就沉了。后來,高僧慧遠掛錫于寒溪寺,站在江邊祈禱,佛像忽浮出水面,遂迎至神運殿,建重閣供奉。當時有人作歌唱道:“陶惟劍椎,像以神標,云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至,難以力招。”慧遠聲言文殊托夢,說:“清涼福地”,本是“清凈樂土”。于是在避暑宮故基辟建西山寺,供奉文殊師利菩薩。他又在這里倡“凈土”法門。慧遠后迎佛像至廬山東林寺。到了唐朝會昌滅佛之時,僧人將文殊師利菩薩金像藏于錦繡谷中。帝歿,少帝繼位,興佛再起,待僧人迎文殊師利菩薩像出,卻杳無蹤影。
武昌父老相傳:菩薩泉常有靈光顯現,文殊菩薩又回西山了。從此,菩薩泉又名靈泉,西山寺又名靈泉寺。
(念征 谷冰整理)
上一篇:詠《安慶·迎江寺·振風塔》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荊州·鐵女寺》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