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風雨中誦潘邠老詩》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滿城風雨近重陽,獨上吳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遠近,壯心軒豁任行藏。②
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
今古騷人乃如許,暮潮聲卷入蒼茫。
【注釋】 ①潘邠老:潘大臨,黃岡(今屬湖北)人。江西派詩人,以“滿城風雨近重陽”一句聞名詩壇。②軒豁:軒昂、寬廣。行藏:即用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句意。指出仕和休官。
【譯文】 滿城風雨飛揚,時節已近重陽。獨自登上吳山,壯觀滾滾大江。我雖老眼昏花,遠近情事俱忘,仍然意氣軒昂,任它用舍行藏!從來山野景色,可供人們吟賞;此處秋日風光,真令我愁斷肝腸。今古騷人墨客,都同我一個樣,無言聽江潮聲聲,卷入暮色蒼茫!
【集評】 元·方回:“此詩悲壯激烈。第一句用潘邠老句,若第二句押不倒則餒矣。此第二句雖是借韻,軒豁痛快,不可言喻。三、四非后生晚進胸次,至第六句則入神矣,至第八句則感極而無遺唉。世稱韓澗泉名下無虛士。乃慶元戊午詩也?!?《瀛奎律髓匯評》卷十二)
清·馮舒:“‘江’字走韻,何也?”“不著題”,“第七句接不上”。(同上)
清·馮班:“第二亦未佳?!?同上)
清·查慎行:“‘江’字出韻。‘從來’、‘是處’四字懸空,與‘吟興’、‘斷腸’無關,覺少意味?!?同上)
清·紀昀:“次句借韻,究不是。”(同上)
清·許印芳:“江、陽通韻。律詩借押通韻,唐人已有此例,未可斥為不是。但不得藉口古人,動輒借用耳。次句雄闊,是與首句相稱,恰似天生此語配合潘詩者。能續潘詩,全在此句接得好。虛谷謂若押不倒則餒,可謂切中肯綮。中四句只從空虛寫意,蓋實景已包入起二句中。此處若再實寫,必至疊床架屋。而且掛一漏萬,故換筆寫意,只用‘野色’、‘秋光’映帶實景,便與前后消息相通。七句束住中四句,八句回應起二句,將全詩收入景中,有宕往不盡之致。得此一結,中四句虛處皆實,枯處皆潤。且措詞壯浪,仍與起句相稱,故佳?!?同上)
今·詹杭倫、沈時蓉:首聯“出句既是借用,也是即景;對句使人物出場,兩句共同說明時間、地點、環境、人物,毫無摘引之痕跡,一位在風雨飄搖中獨立吳山之巔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出句、對句一氣呵成,銖兩悉稱”;頷聯“‘壯心軒豁任行藏’這一句神采飛揚,意氣軒昂,將上句略有傷感的氣氛掃蕩無遺”;頸聯“亦景亦情,給讀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尾聯“以景結情,語盡而思無窮”。(《宋詩鑒賞辭典》第1201—1202頁)
【總案】 韓?借用潘大臨未完詩作的第一句領起賦詩,用得如同己出,妙手天成。全篇氣勢充沛,一氣傾注,悲壯激烈,而又抑揚起伏,頓挫跌宕,毫無平板之態。開篇有風雨驟至籠蓋全篇之勢,結句又臻“語勢關飛動,篇終接混?!?杜甫語)之妙,真是軒豁痛快,淋漓酣暢,神完氣足。宋代及后世以潘大臨詩句領起賦詩者,不獨韓?一人,而韓?此詩,堪稱冠軍。集評中,方回從大處評贊,切中肯綮;許印芳逐句細析,更是鞭辟入里。二馮、查、紀諸人,或抓住次句“借韻”吹毛求疵,或不悟頸聯換筆寫意、以虛帶實之妙,貶抑此詩,實是迂腐可笑。
上一篇: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四首(其一)》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朱熹《鵝湖寺和陸子壽》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