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登岳陽樓二首(其一)》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①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②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③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蒼波無限悲。
【注釋】 ①簾旌:帷幔。遲:舒長之狀。②徙倚:徘徊。
③三年:自欽宗靖康元年(1126)至高宗建炎二年(1128),首尾共三年。
【譯文】 面對洞庭湖,背靠長江水,夕陽垂地,岳陽樓上帷幔不動,秋氣蕭森。徘徊在這西蜀、東吳分界處,籠罩湖山的是暮色沉沉。遠道來此還把遠方眺望,三年逃難換來此番登臨。白頭人冒著西風來吊古,古老的樹、蒼茫的波使我無比傷心。
【集評】 元·方回:“近逼山谷,遠詣老杜。”(《瀛奎律髓匯評》卷一)
明·胡應麟:“此雄麗冠裳,得杜調者也。”(《詩藪》外編卷五)
清·紀昀:“意境宏深,真逼老杜。‘簾旌不動’,乃樓上閑寂之景。”(《瀛奎律髓匯評》卷一)
【總案】 高宗建炎二年(1128),陳與義避亂來到岳陽,登岳陽樓,眺洞庭湖,感而賦此詩。在靖康事變以前,陳與義已頗有詩名,但那時的詩主要寫閑情逸致,如傳誦一時的《夏日集葆真池》詩等。靖康亂起,陳與義倉皇南奔,經歷了一番顛沛流離后,才認識到杜詩的偉大:“但恨平生意,輕了少陵詩!”(《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虜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張家》,《陳與義集》卷一七)從此以后,陳與義的詩風發生了突變,“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托遙深,乃往往突過古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六《簡齋集》)變化的契機在于學杜。這首詩意境闊大,風格沉郁,具有深沉的愛國主義內涵,都酷似杜詩。江西詩派一向從學杜相號召,但黃庭堅等人主要著眼于學習杜詩的藝術,而到了陳與義,又進而學習杜詩的思想精神,這正是南北宋之際詩風轉變的一個關鍵。
上一篇:蕭德藻《登岳陽樓》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葉紹翁《登謝屐亭贈謝行之》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