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翁《登謝屐亭贈謝行之》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君家靈運有山癖,平生費卻幾兩屐?②
從人喚渠作山賊,內(nèi)史風(fēng)流定誰識!③
西窗小憩足力疲,夢賦池塘春草詩。④
只今屐朽詩不朽,五字句法誰人追?⑤
天臺覽遍興未已,天竺山前聽流水。
秦人稱帝魯連恥,寧向蒼苔留屐齒。⑥
乙庵是渠幾代孫,登山認(rèn)得屐齒痕。⑦
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巖之根。⑧
吾儂勸渠且歸去,請君更學(xué)遙遙祖。⑨
遙遙之祖定阿誰?曾出東山作霖雨。⑩
乙庵未省卻問儂,莫是當(dāng)年折屐翁?(11)
【注釋】 ①謝屐亭:在天竺山(今屬浙江)。②靈運:即謝靈運,晉、宋之際著名山水詩人。屐(ji機):木頭鞋,鞋底有齒,便于走泥路。③渠:他。山賊:沈約《宋書》本傳記載謝靈運“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到臨海,從者數(shù)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內(nèi)史:謝靈運曾任臨川(今屬江西)內(nèi)史。④此二句典出鐘嶸《詩品》所引《謝氏家語》:“康樂(即謝靈運)每對惠連(即謝惠連,靈運族弟),輒得佳語,后在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作者用此典,意在渲染謝靈運的學(xué)博才高,并借以襯托下句的“屐朽詩不朽”。⑤五字句法:謝靈運是我國第一個大量寫作五言山水詩的人,其詩描寫自然景物細(xì)致、工巧,有不少“名章迥句”。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說:“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對其評價很高。⑥秦人句:《戰(zhàn)國策·趙策》記載了齊人魯仲連(即魯連)為了正義,勸說平原君不尊秦王為帝的故事,謝靈運《臨川被收》詩有“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句,即以此明志,表白自己與劉宋王朝的對抗,是為了忠于晉室。葉紹翁用此典,一方面是追溯謝靈運的生平,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⑦乙庵:謝行之別號。⑧摩挲(suo梭):用手撫摩。
⑨儂:我。⑩曾出東山:東晉孝武帝時宰相謝安,曾隱居會稽(今紹興)東山,后入朝執(zhí)政。霖雨:典出《尚書·說命上》:“若歲太旱,用汝作霖雨。”按:此句借謝安東山再起的典故,表明即使是江湖詩人,也并非純?nèi)惶兆碛谏剿叭ぶ校瑢嶋H上他們?nèi)云谕龝r而起,出世而用。(11)折屐翁:指謝靈運。
【譯文】 您的本家謝靈運,平生嗜好登高。不知為了游山踏破木屐多少?隨從稱他作山賊,他的風(fēng)流誰能知道!那天游山歸來,足力疲勞,在西堂小睡剛剛?cè)雺簦鰤粢娀葸B,吟出名句“池堂生春草”。如今木屐已經(jīng)腐朽了,而那五字句法又有誰能超過?天臺覽遍詩興未減,又在天竺山前聆聽流水滔滔。古時候,秦王稱帝魯連恥辱,謝公也不愿擁戴劉宋王朝,寧肯恣情山水,把足跡留給深山蒼苔。乙庵啊,你是他的幾代孫?登山竟然認(rèn)識他的木屐痕跡。您撫摸苔石長久獨坐,竟想終老于山中巖根白云。我勸你暫且歸去,把您那遙遠(yuǎn)的祖先仿效。您的遠(yuǎn)祖他是誰?就是那位東山再起大濟蒼生的謝安呵!乙庵,沒想到您還不明白我的心意,卻問我:“莫不是當(dāng)年登山把木屐折斷的詩老?”
【集評】 今·李敏:“這首七言古體詩,通過對謝行之的同姓古人謝靈運平生志趣的描寫,表達了詩人‘身在江湖,心懷魏闕’,流連山林,又不甘于淡泊的矛盾心情。……全詩敘事明凈,承轉(zhuǎn)分明,尤其是以‘屐’字的歷史含義聯(lián)結(jié)全篇,切題切意,一線貫穿,頗見匠心。”(《宋詩鑒賞辭典》第1243頁)
【總案】 南宋中后期,政治日趨腐朽,統(tǒng)治階級的政策措施也愈加不得人心,一些知識分子遂隱逸山林,流連光景,以示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的態(tài)度。然而他們一方面消極避世,肆情山水;另一方面卻不能完全忘懷現(xiàn)實,內(nèi)心仍希望有朝一日為世所用。在這首七言古體詩中,作者借古人古事題材以抒寫自己的懷抱,寄托了個人的理想。詩是作者登謝屐亭而作,故將一個“屐”字作為全篇詩眼。這一詩眼五次閃爍,光射全篇,顯出作者構(gòu)思之巧妙。詩的意脈尚流暢,轉(zhuǎn)韻也還自然。雖然缺乏警句,也無高潮,作為七言古風(fēng),其氣魄、骨力已遠(yuǎn)不逮北宋蘇黃等人。但在晚宋詩人中,能夠用七古形式創(chuàng)作,已屬鳳毛麟角。
上一篇:陳與義《登岳陽樓二首(其一)》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張耒《福昌官舍》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