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臨《江間作四首(其一、其三)》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白鳥沒飛煙,微風逆上船。
江從樊口轉,山自武昌連。①
日月懸終古,乾坤別逝川。
羅浮南斗外,黔府若何邊?②
西山連虎穴,赤壁隱龍宮。③
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④
最羨魚竿客,歸船雨打篷。
【注釋】 ①樊口:地名,在今湖北鄂城縣西北,長江在此由南流轉為東流。武昌:地名,即今湖北鄂城縣。②羅浮:山名,在今廣東惠州市附近。蘇軾于紹圣元年(1094)被貶往惠州。黔府:黔州(今四川彭水縣),黃庭堅于紹圣元年(1094)被貶往那里。③赤壁:即赤鼻磯,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江邊,與樊口隔江相對。相傳這是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之處,其實赤壁之戰的發生地在今湖北蒲圻境內。④拳:屈曲。
【譯文】 我駕著船逆風而上,白色的水鳥在煙靄中出沒翱翔。長江在樊口轉向東去,青山連綿直到武昌。日月上懸終古不變,一去不返的是過去的時光。羅浮山遠在南斗星之外,黔州府更不知在何方?
西山深處猛虎出沒,赤壁下面隱藏著龍宮。這形勝之地是三國遺跡,萬世功業如長江流之無窮。拳腿休息的白鷺照亮了沙灘,鴻雁仿佛在退飛,顯得江闊天空。最羨慕持竿的釣客,乘舟歸去,聽著雨點敲打船篷!
【集評】 清·姚壎:“大氣鼓蕩,筆力健舉。”(《宋詩略》卷九)
【總案】 這兩首詩大約作于哲宗紹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間。潘大臨是隱居黃州的士人,蘇軾謫居黃州時,大臨曾從之游,且從之學詩。黃庭堅對潘的詩才也很贊賞。紹圣二年,蘇、黃皆已被貶往邊遠地方,故詩中提到蘇、黃的貶所以示懷念。潘大臨作詩學杜甫,謝蓬贊揚他說:“杜陵骨已朽,潘子今似之。”(《讀潘邠老廬山紀行詩》,《謝幼槃文集》卷四)這兩首詩就確實頗得杜詩之妙處:首先是意境闊大,筆力雄健,如第一首中用“從”、“自”兩個虛字斡旋,又用“日月”與“乾坤”作對,顯然是學杜所致。雖然比不上杜詩的千鈞筆力,但也沒有舉鼎絕臏之病。其次是結構嚴整,對仗精工。第一首四聯皆對,第二首僅尾聯不對。第二首前半首緬懷古代的英雄業跡,即寫龍盤虎踞之險要地形。后半首轉抒歸隱之情,乃寫鷺宿鴻飛的寧靜景物,結構極見匠心。此外,詩句凝煉,煉字尤見功力,如第二首的“明”、“退”兩字。凡此種種,都是杜甫五律的長處。潘大臨存詩不多,僅從這兩首詩看,說他學杜有得決非過分。
上一篇:黃大受《江行萬里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某尼《江陰浮遠堂》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