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蓮曲》言情贈友詩歌
撥棹里湖去,連堤種芰荷。
折來與郎嗅,香比外湖多。
采蓮曲是東晉南朝的樂府舊題,屬清商曲辭。它同《采桑度》 、《采菱歌》等一樣,都是歌詠勞動婦女的愛情的傳統曲調。在當時的樂府民歌中,還有雖不以采蓮標目,實際卻是用蓮來比喻或興起愛情的,如《江南》 、《西洲曲》 ,即是很有名的,梁蕭綱、蕭繹兄弟寫的《采蓮賦》更細致地描繪了江南婦女的采蓮活動。唐以后,用 《采蓮曲》 這個舊題寫的愛情歌曲也不少。
蓮花很美,蓮實很香。蓮又與愛憐的“憐”諧音,其根藕復與配偶的“偶”諧音,因而把采蓮用作歌詠愛情的媒介確實是再妙不過了。但是,再好的題材也經不起很多人去寫,何況《采蓮曲》 是一種短小的形式,總共只那么幾句,后代詩人要翻出新意來也就夠艱難了。史夔這首詩的妙處就在于寫出新意來了。
讀這首詩,我們即可發現,詩人的構思也是從蓮的香出發(是荷花香還是蓮子香沒有明說,似是前者,但我們可以不究) 。這并不新鮮,因為梁蕭統的《采蓮曲》 已寫到“蓮疏藕折香風起,香風起,白日低。采蓮曲,使君迷”(這里的“香”是美人之“香”還是蓮之“香”不清楚,也許指前者,也許是雙關) 。其父蕭衍的《蓮舟買荷度》更寫到“披衣可識風(一作 ‘荷披衣可識’) ,風疏香不來” (這是雙關) 。此詩的新,是詩人讓它的女主人公拿里湖的荷香同外湖的荷香相比,并說里湖的荷“香比外湖多”。這就意味深長,耐人思考,而不同一般了。
里湖的荷真的比外湖的荷香嗎?其實這里的關鍵是女主人公的那種微妙的心理狀態。我們可以推測: 她是正在熱戀著“郎”,但卻不了解“郎”是否已洞察或進入她的愛情的深處 因而她要借著“里湖”的荷香來加以啟發、誘導。也可能是相反: “郎”是熱愛她的,她也傾心于“郎”,但她卻不愿立即表示自己的心曲,而只是用“里湖”的荷來暗示: 你要獲得愛情嗎?那還得用功夫,“外湖”的荷是不夠香的,容易取得的愛情也不濃呵! 也可能兩者都不是: 她和“郎”早已兩小無猜,心心相印,根本用不著拿荷香來作什么暗示,只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深情,一定要“撥棹里湖去”,采一朵荷花來獻給他。因為是費了辛苦采來的,她充滿著一種自豪感,就認定“里湖” 的一定比“外湖”好,于是驕傲地對“郎”說: 這香比外湖多呵! 當然,這都是我的推想,詩人寫詩時是如何想的,我不得而知,他可能只想到其中的一種,也可能想得更多。別的讀者亦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所有的聯想。推測都是從“里”、“外”加以生發的。這大概也是屬于孟軻所說的“以意逆志”吧。不過,從詩的本身來說,能讓讀者有“以意逆”的充分余地,那無論如何是一種成功,小詩尤其如此!
上一篇:《采蓮曲》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野有蔓草(鄭風)》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