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蕤《不要把葫蘆系在腳上》原文|注釋|賞析
小的時候,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子到河里去學游泳,大人給他兩個葫蘆,告他說: “你把葫蘆系在兩腋下面,頭和肩膀便可以浮出水面了。”他照著大人說的做了,果然很妙。后來他想:如果把葫蘆往下系一系,露出上半身,豈不更愜意?于是他就把葫蘆系在腰里,著實很有趣,上半身都浮出水面了。不久,他又想:這樣只能露出半截身子,還是不自由,如果把葫蘆系在腳板上,不就可以在水面上“如履平地”了嗎?但這一次試驗的結果很糟糕,兩只葫蘆倒仍然是在飄著,但他卻被倒掛著沉入水底了。
這故事里的道理,很值得人深思。
一切真理,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的界線、它的極限。如果超過它的界線,向一個極端無止境的強調,本來是好的事情,好的道理,好的主張,結果也會適得其反。
譬如掃盲運動中的“速成”,使人一天多認識些字,快快從文盲變成非文盲,難道不好?但在推行中,有人無止境地求速,已經速到沒法再速了,他還在求速,結果竟致有些學員為此變成瘋子。速成法沒罪,而是使用這方法的人忘記了,即使是噴氣式飛機,它的速度也是有止境的。
譬如穿花衣服。過去有人干涉別人穿花衣服,說穿花衣服就是什么作風不正派,是該反對的,進一步加以提倡,讓有花衣服的人毫無顧慮地穿,有錢而不肯買花衣服的人毫無顧慮地買,使大家都穿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使衣服穿戴和日益改善的生活表里如一,也不可厚非;但有人無止境地強調,把不穿花衣服的畫成漫畫,作為諷刺對象加以奚落嘲笑,形成穿戴得好就是“進步”,穿戴得不入時就是“落后”,就有些把葫蘆系在腳板上的味道了。有些人沒錢借錢穿戴,還說是“響應政府的號召”,就是這種片面宣傳的苦果。
文藝創作也是一樣,譬如僅僅就題材一項來說吧,有一個時期,題材很窄狹,形成了仿佛只準寫 “重大題材” 、“正面人物”、“社會本質” 的錯覺,再加上種種庸俗的理論批評,某些清規戒律的束縛,形成題材的千篇一律,黨及時提出了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替文學開辟了廣闊的寫作天地,不僅對反映當前現實和歷史不加限制,連人間或天上也任作家自由選擇。真是“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但這決不是說,生活就沒有重要和次要的差別了,題材的價值就完全等同了,一篇美麗的風景描寫,一對愛人的低聲絮語,固然同樣能給人帶來健康的感情和生活的美感,應該歡迎,但畢竟也不能說它和一篇壯麗的史詩價值完全可以等量齊觀。但有些人不這樣看,認為唯一標準只是藝術性,至于表現什么就毫無關系! 更有甚者,一看是 “重大題材” 、“正面英雄人物”、“當前政治重大斗爭”,不論青紅皂白,就先產生排斥情感,甚至加以刻薄,作為諷刺話題,如果沿著這樣的線路無止境的擴展下去,就會使我們的文藝大花園只剩下含羞草而看不見蓊郁的松柏,就會使我們的大交響樂中只聽見鶯聲燕語而聽不到人喊馬嘶的戰斗之歌。
生活象海,深不可測,廣不可測。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戲弄生活,不要把葫蘆系在腳底板上游泳。
1957年4月
賞析 “一切真理,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的界線、它的極限。如果超過它的界線,向一個極端無止境的強調,本來是好的事情,好的道理,好的主張,結果也會適得其反。”這就是這篇雜文的題旨。這個哲學道理是比較抽象難解的,但作者卻把它講得深入淺出,明白曉暢,而且很有說服力,這不能不說是得益于講故事和擺事實。文章一開頭便講了個故事: 一個小孩子學游泳時,先把葫蘆系在腋下、腰間,能使上半身浮出水面,感到很愜意,后來又把葫蘆系在腳上,本想在水面上“如履平地”,結果卻被倒掛著沉入水底。這個故事本身蘊含的道理,讀者已有所領悟,接著,作者就把道理點破,爾后便順理成章地聯系到三個事實:掃盲、穿花衣服和文藝創作的題材中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是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不實事求是,急于求成,片面地強調一頭造成的。講故事和擺事實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了,而且又使得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讀者對道理理解得更深刻,這是這篇雜文的一個特點。
啟發聯想,引人深思是這篇雜文的又一個特點。“把葫蘆系在腳底板上游泳”的事,除了作者在文中講到的三方面事實之外,還會使我們聯想到“反右”擴大化的危害; “大躍進”中“人有多大膽,地增多大產”理論的荒謬; “十年浩劫”中“把葫蘆系在腳底板上游泳”的事更是不勝枚舉;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是也常常做這種傻事么?看來,一篇好雜文所蘊含的道理是可以令人舉一反三的,因而也更增加了它的教育意義。
上一篇:杜宣《不敢求甚解》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鄧拓《專治“健忘癥”》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