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牡丹》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①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②
【注釋】 ①胡塵:指金兵南侵的戰塵。伊洛:伊水和洛水,流經陳與義的故鄉洛陽。漫漫(man 蠻):長遠貌。②青墩:在浙江桐鄉縣北。《嘉慶一統志》:“陳與義宅在桐鄉縣青鎮廣福院后芙蓉浦上。”龍鐘:衰老疲憊貌。
【譯文】 自從金兵南侵的鐵蹄踏進中原,背井離鄉已度過整整十年,北望家鄉洛陽,風塵迷漫,歸路遙遠。而今,我已是老態龍鐘,寓居在青墩的溪邊,孤獨地站立在春風中,看著那迎風開放的艷麗牡丹。
【集評】 近·沈曾植:后二句“含蓄無限,怦怦動心,絕調也。”(《手批〈簡齋詩集〉》,轉引自《宋人絕句選》第207頁,齊魯書社 1987年版)
今·錢鐘書:“陳與義這首詩的意思在南宋詩詞里常常出現,例如陸游《劍南詩稿》卷八十二《賞山園牡丹有感》也是看見牡丹花而懷念起洛陽鄜畤等地方來,還說:“周漢故都亦豈遠?安得尺棰驅群胡!”劉克莊《后村大全集》卷一百八十七《六州歌頭》又卷一百八十八《木蘭花慢》、《昭君怨》等詠牡丹詞用意略同。”(《宋詩選注》第153頁)
今·吳熊和:“(結句)寫得很含蓄。他花前久立,不忍離去,真的是在賞花嗎?他是對花而起故國之思,家鄉淪陷,恢復無期,懷歸不得,他正要對花濺淚,凄然欲哭呢!二、三兩句受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唐宋詩詞探勝》)
今·陳永正:“末二語感慨蒼涼,掩卷猶令人低徊不已。”(《江西派詩選》第328頁)
今·蕭作銘:“《國語·周語》云:‘昔伊洛竭而夏亡。’因此,‘伊洛’既指詩人的故鄉洛陽,又暗寓他那亡國的隱痛。‘路漫漫’亦兼有兩重意思:其一謂十年顛沛,北望故鄉,長路漫漫,無由再達,即所謂‘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古詩·涉江采芙蓉》);其二謂國破家亡,乾坤板蕩,雖無挽狂瀾于既倒之力,但胸中的耿耿之志仍未消歇,即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可見前二句既有對敵方的譴責,又有對故國的懷戀,既有思鄉之情,又有亡國之痛,而且‘其用意深隱,不露鱗角’(胡穉《簡齋詩箋又敘》)。……本詩以‘牡丹’為題,卻在結句的最末二字才點出,這并非一般的點睛之筆,而是凝聚了詩人全部的感情,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宋詩鑒賞辭典》第857—858頁)
【總案】 牡丹是陳與義故鄉洛陽的名產。自從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到高宗紹興六年(1136)春詩人作此詩,已過了整整十年。十年間,詩人流離失所,漂泊江湖,多少次北望故鄉,但胡塵未凈,長路漫漫,終無由到達。此時他已因病告退,寓居浙江青墩。老態龍鐘的詩人在他鄉忽然看到故鄉的名花,心中該有怎樣的感慨?但詩只寫到看牡丹就戛然而止,而把那無限感慨濃縮為獨立風中凝視無言的形象,盤馬彎弓,引而不發,傳達出對“伊洛”的懷念和對“胡塵”的憤恨的弦外之音。此詩很容易使人想起唐代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陳與義詩中雖未直接寫出“淚”字,但傳達的意蘊和情感更為悲涼凄楚。“用意深隱,不露麟角”(胡穉《簡齋詩箋敘》),平淡中見沉郁,這與早期同類詩的輕靈流動是迥然不同的。
上一篇:汪藻《漫興二首(其二)》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田況《琴堂》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