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王禹偁出身貧寒,世為農家,三十歲方舉進士。這首詩是他早年攻苦食淡的讀書生活的真實寫照。
清明為我國古代傳統佳節。陽春三月,云淡風輕,鶯啼芳樹,蝶舞花叢。當此良辰美景,本該會聚親友,戶外游樂,郊野踏青,或攜酒備饌,上冢祭墓。但這首《清明》絕句展現的,卻是與熙來攘往、四野如市的節日盛況形成強烈對比的另一番清冷景象:“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貧寒書生逢佳節而無花無酒,一如山野和尚的蕭條凄涼,毫無趣味。
起首一句,在述狀中抒感,同時也渲染出一種冷落孤獨的環境氣氛。主人公既無賞花插柳的興致,又無沽酒飲樂的口福,但決非安貧樂道,自甘寂寞。試想眺望窗外,芳原綠野,春光明媚,何嘗不動游興飲意?奈何家境清貧,囊中羞澀,非不為也,實不能也。次句以清心寡欲、打坐修行的野僧自比,其牢騷滿腹而又感慨自嘲之狀畢現讀者眼前。
詩的前半部分側重寫情,而后半部分則輔之以寫真。“昨日鄰家乞新火”一句是全篇的關健所在。古代所謂的“清明時節”,其實也包括寒食節在內,寒食在清明前兩天。此節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是日家家絕火禁煙,只吃冷食。“新火”,指寒食日后重鉆榆柳之木所得火種。此句正合當時節日習俗,而一個“乞”字則活畫出主人公窮厄困頓的窘態。連點燈的火種尚須向鄰家乞討,其生計蕭條已盡在不言中。唐人孟云卿詩云:“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寒食》)晚唐張友正亦有詩云:“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寒食日獻郡守》)皆言讀書寒士天天過“寒食”生涯的辛酸難堪。王禹偁的這句詩承襲孟張,但自有新意。此句與前兩句層層遞進,由“無花無酒”而“似野僧”而“乞”,更加突出了家境的苦寒貧窮。“曉窗分與讀書燈”與前句呈順承關系,“分”是“乞”的連續動作,也是“乞”的目的所在。要想擺脫貧寒寂寞與無窮煩惱,除了雞鳴即起,曉窗苦讀之外,別無他途。此句融述狀、寫態、抒懷三種表達方式于一爐,將時間、處所、環境、人物身份的交代,以及人物動作、細節、性格的刻劃和人物情緒、志向的表現,盡括于七字之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雖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但那或許是日后進身仕途的事,能否如愿,尚未可知。而眼下為了功名進取,還得焚膏繼晷,兀兀窮年。當游春者“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之時,當“清明時節”的“路上行人”(唐杜牧《清明》詩)在杏花村店歇腳避雨,飲醇醪以消魂之際,“無花無酒”、“興味蕭然”的塞士們或許還在伴青燈,展黃卷,孜孜發奮。這時再回過頭來重品詩的首句,更能體會到其中的那個“過”字既包含“怎么能過(?)”的萬端感慨,又包含著“只能這么過(!)”的無可奈何。人物性格,躍然紙上。
這首《清明》,四句一氣連成,環環相扣,筆無虛設;風格質樸無華,語言曉暢簡潔,體現了作者平淡中流露自然、淺直中蘊藏深意的詩風。
上一篇:《清明·唐·杜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明·宋·黃庭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