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偶題三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①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②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③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④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⑤
【注釋】 ①幅巾:古代文人用一幅絹束發(fā),稱幅巾。崔嵬(wei圍):巍峨高大。此指對面高山。②底處:何處。③擘(bo簸):分剖,分裂。斛(hu胡):古時量器名,十斗為一斛。④槎(cha茶):同“茬”,指農(nóng)作物收割后留下來的根莖。縈(ying營):纏繞。⑤筇(qiong窮):古書上說的一種竹子,可以做手杖。這里是指竹杖。潺湲(chan yuan蟬員):象聲詞,泉水流動的聲音。
【譯文】 門外的青山郁郁蔥蔥,讀書人終日面對巍峨的山峰。他只是看到飄來的云彩變成了飛雨,卻不知這云彩又是來自哪一座山峰。
洶涌的泉水劈開青翠的山巒呼嘯而出,飛流直下,斷枝枯木沒有任何存身之處,直到?jīng)_到平原地區(qū),這泉水才變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靜自在地緩緩流注。
腳步隨著流水去尋覓溪水的源頭,走到源頭處卻又悵然若失。此時才領(lǐng)悟到真正的源頭是尋不到的,源自四方而后成溪,我不如倚杖隨處領(lǐng)略潺潺溪水,倒是別有情趣。
【集評】 今·馬祖熙:“朱熹的詩歌,常常從偶然閑適的生活中悟出一種做人治學(xué)的大道理來。”“《偶題》三首,正是這類的詩篇。”第一首,“凡事務(wù)必要尋求個根底,這就是詩人命意之所在。”第二首指出,“一往澄清的境界,只有在艱苦奮斗中才能夠得來。”“第三首啟示人們探求真理的源泉,必須有籠罩全局的魄力,有識得整體的眼力,有辨別精粗巨細(xì)和綜合歸納的能力,然后由博返約,自見真源。如果淺嘗即止,一得自矜,滿足于一點一滴、一鱗一爪的收獲,是不能尋得來龍去脈之所在的。”(《宋詩鑒賞辭典》第1121頁)
【總案】 《偶題三首》皆為哲理詩。詩人不是板著面孔說教,而是把深刻的哲理寓于生活之中,寓于形象之中。仔細(xì)玩味詩中的描寫,我們也會領(lǐng)悟到一種做人治學(xué)的道理,領(lǐng)悟到哲理并不深奧,因為它本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上一篇:李師中《偶題》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