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①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②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④
【注釋】 ①參(shen)橫斗轉:參星橫斜,北斗星轉向,說明時值夜深。參、斗,兩星宿名,皆屬二十八星宿。橫、轉,指星座位置的移動。苦雨:久雨不停。終風:終日刮的風。②點綴:這里指遮蔽。這兩句比喻自己本來清白,政敵誣陷如蔽月的浮云,終會消散。③魯叟:指孔子。乘桴(fu):乘船。桴,小筏子。據《論語·公冶長》載,孔子曾說:“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軒轅奏樂聲:這里形容濤聲。也隱指老莊玄理。《莊子·天運》中說,黃帝在洞庭湖邊演奏《咸池》樂曲,并借音樂說了一番玄理。軒轅,即黃帝。④南荒:極遠的南方。恨:悔恨。茲游:這次海南游歷,實指貶謫海南。
【譯文】 參星位置橫斜,斗星轉向,將至夜半三更,不停的風雨也懂得要晴而止。天空云散月明沒有任何遮蔽,青天碧海本來就是澄清明凈。我現已渡海北歸,不必有孔子因道不行、浮舟于海上的感嘆;聽著猶如黃帝奏樂般的濤聲,從中粗識老莊忘得失、齊榮辱的哲理。我在遠僻的南荒之地歷經磨難,雖九死而不悔;這次南游實是平生最為奇妙的經歷。
【集評】 清·查慎行:“前半四句,俱用四字作疊而不覺其板滯,由于氣充力厚,足以陶鑄熔冶故也。”(《初白庵詩評》)
清·紀昀:“前半純是比體,如此措辭,自無痕跡。”(《瀛奎律髓刊誤》卷四十三)
【總案】 本篇作于元符三年(1100)渡瓊州海峽時。詩中蘇軾視謫居為“奇絕”的游歷,表達了他九死不悔的倔傲之心。前半首純用比喻體,連用四個排句,一氣呵成,氣韻雄渾。因而句式雖相似,均為四三格(且前四字兩句對偶),卻并不顯得呆板滯澀。
上一篇:朱熹《偶題三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陸游《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