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懷古絕句十首(其七)》
青冢懷古
薛寶琴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
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
這是薛寶琴作的懷古詩燈謎的第七首。
這首詩借吟詠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表達了作者曹雪芹對封建統治階層無“補天”之材、后繼無人的悲慨。
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岸上。《大同府志》云:“塞草皆白,唯此草青,故名青冢。”“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很廣。王昭君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女子,她對于促進民族和睦和民族融合起過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以王昭君為創作對象的作品中,極少有從積極方面來頌揚昭君和親的。文人學士筆下的王昭君已不是歷史上的王昭君了,她成了漢元帝和朝臣們無力抵擋強大匈奴時拋出的犧牲品,成了一個被迫嫁給匈奴單于、命運悲慘的弱女子。文人們在吟詠王昭君的作品里,或把出塞看作是人生巨大的不幸,同情昭君的悲苦遭遇;或借昭君貌美而不得寵幸來慨嘆自身的懷才不遇。薛寶琴的這首詩顯然屬于前一種。
前兩句寫昭君的愁怨。一眼望不到邊的黑水河流不動了,好象在低聲哭泣。在它旁邊,滿面愁容的昭君正在彈琵琶,曲調悲戚哀惋。“撥盡”二字,寫昭君抑于胸中的哀愁全部通過琴聲表達出來了,難怪黑水河也要為之哭泣。以黑河水為之不流寫昭君愁怨,雖然夸張,卻寫出了愁怨之深。
是什么造成了這個弱女子的不幸?后兩句由敘述轉為議論,感情激憤。筆鋒直指漢朝皇帝和他的滿朝文武,將他們比作樗櫟(chu li)。樗櫟即臭椿和柞樹,古人認為這兩種木材“大而無用”。這些人昏庸無能,用和親的辦法對付強敵,造成了昭君的悲劇命運。他們受到歷代人們的諷刺,自己應該感到慚愧。
薛寶琴寫這首《青冢懷古》,一則對王昭君的不幸表示同情,二則諷刺統治者的無能,二者都沒有脫出歷代文人吟詠的窠臼。北宋歐陽修《再和明妃曲》中,有“紅顏勝人多薄命”的句子,充滿了對昭君的同情;同時也對漢元帝提出了批評:“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夸。”然而這首詩對于全書的作者曹雪芹來說,意義則不同,他把歷史和現實相比較、相聯結,在詩中寄寓了更深一層的涵義。
曹雪芹清醒地認識到封建社會發展到他生長的時代已是日薄西山,他對封建統治面臨崩潰的局面感到悲哀。第一句詩的意思,在寶琴眼里,是黑水河在為一個弱女子的凄慘命運悲泣,在曹雪芹的筆下,黑水河則是在為整個封建社會的沒落唱挽歌。他面對末世的到來,想到昔日的榮華富貴即將煙消云散,曾有的繁榮昌盛一去不返,感到無比悲哀。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種感傷的情懷無以排遣,“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王安石《明妃曲》),曹雪芹的心情,悲哀而又寂寞。
后兩句借諷刺漢元帝和群臣的昏庸無能,表達了曹雪芹對封建統治階層的不滿和憤慨。
《紅樓夢》第一回《石上偈》有句云:“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曹雪芹借頑石自嘆表明自己“補天”的愿望,希望能有人力挽封建大廈于即倒。然而在此封建末世,“漢家”(即掌握權力的貴族階層)已失去了往日的進取精神。作為賈府統治階層的賈赦、賈珍、賈璉之流,荒淫無恥,只顧自己花天酒地享樂,無心理家,更不要說治國;賈政是封建道德的捍衛者,也是迂腐無能之輩,對內管教子侄不力,外任竟被手下人騙得險些丟了烏紗。不僅如此,統治集團內部還要勾心斗角,互相傾軋;大小官員貪贓枉法,欺下瞞上,官場污濁黑暗,貴族腐化墮落,這些人已無力承擔“補天”重任,何況這個“天”崩潰之勢已成,已沒有補綴的希望了。曹雪芹只能發出一聲無可奈何的嘆息,把對統治者的失望化作一腔悲憤。
據《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這首《青冢懷古》暗示了香菱的命運。她的“冊子”上所畫的“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的圖景與詩的首句所寫相合。香菱永別故鄉親人,身世寂寞孤凄,這又是第二層的意思。“漢家制度”的“漢”是“漢子”的意思,在這里當“丈夫”講,指薛蟠。后兩句是說薛蟠橫暴而愚鈍,是不成材的“樗櫟”,應該永遠受人嘲笑。
關于這首詩的謎底,徐鳳儀《紅樓夢偶得》云,“《青冢》似隱墨斗”。
上一篇:《懷古絕句十首(其一)》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懷古絕句十首(其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