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獨登杜拉山絕頂》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王韜
濟勝漸無腰腳健,探幽陡覺心胸開。
泉聲若共石斗激,嵐影時與云徘徊。
眼前已覺九霄近,足底忽送千峰來。
天悅羈人出奇境,家鄉不見空生哀。
同治六年(1867)至九年(1870),作者曾隨英人理雅到英國譯書。旅英期間,寫了一些描繪異域風光人情的詩,題材新穎,清鮮可誦。這首七律,便是寫他在英國登山所見到的優美景色和由登山引起的思鄉愁緒。杜拉山,是英國的山名。
詩的首聯寫他在登山過程中的內心活動。上句的“濟勝”一詞,典出《世說新語·棲逸》。書中記載:“許掾(詢)好游山水,而體便登陟,時人云,‘許非徒有勝情,實在濟勝之具?!敝^許腰腳輕健,有游觀山水名勝的身體條件。詩人在這里反用這個典故,寫自己雖興致勃勃想飽覽異域山水名勝,卻慚愧自己腰腳不健,不能隨心所欲。用典故,取其佳詞而反用其意,便顯得新鮮,饒有情趣,一種向往異域新奇美景之情已隱隱透出。下句筆鋒陡然一轉,寫自己登上山頂,探訪到幽僻之境,頓時心胸開豁,神清氣爽。這一聯對仗工整,詩意卻曲折跌宕,細致地揭示出心情的變化。
中間兩聯都是寫景,寫登上絕頂后的所見、所聞、所感。頷聯上句寫俯瞰。萬丈深壑之中,但見山泉急湍沖擊巖石,波騰浪涌,響聲如雷,好象是泉與石在相互激斗,要爭個高低似的。詩人繪形繪聲把泉水撞擊巖石的景象寫得非常生動有趣,可以想見詩人當時那種驚嘆、好奇之情狀。下句寫仰觀。天上白云叆叇,山間翠嵐飄浮,在陽光明滅之中,仿佛是嵐影不時地與白云一道徘徊緩步,看上去它們多么友好親密。我們也可以想象詩人是多么悠然自得,他甚至也想騰身而起,與嵐影、白云一道徘徊呢。這一聯用白描,兼用擬人手法,狀景如畫。頸聯上下句,分寫“眼前”、“足底”之景。因為站在高山絕頂之上,所以詩人仿佛覺得自己已身近九霄,飄飄欲仙了。而向遠處眺望,無數座山峰,猶如濤翻浪涌,好象都在向著自己的腳底下奔赴而來。這一聯寫錯覺、幻覺,借以形容杜拉山之高峻雄偉,它高聳云霄,令群峰趨俯于足下?!昂鏊汀薄ⅰ皝怼比?,把靜止的千山萬峰,寫得飛動,簡直寫活了。讀“足底”句,使人自然聯想到北宋詩人王安石的 “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的名句,二者都是化靜為動的寫法。這一聯,境界高遠闊大,頗有氣勢。
最后一聯是即景抒情。上句說,飽覽這新奇壯美的景色,詩人感到仿佛是蒼天格外喜歡他這個寄居他鄉的人,有意送來奇境讓他觀賞,以安慰他在異鄉的孤獨與寂寞。這一句,造語立意新奇警策,蘊含哲理,把作者登峰覽景的逸興寫得淋漓盡致。不料,結句卻又陡然一轉,喜極生哀。盡管眼前風光奇麗,但畢竟旅居異邦,故鄉遙隔萬里重洋,杜拉山絕頂雖高,仍然不能望見故園,一股哀愁之情忽然襲上心頭。思鄉而不能回鄉,生出這種鄉愁也是徒然的,但也難以排遣。一個“空”字,把詩人無限惆悵、徒喚奈何的心情含蓄地表達出來。
此詩可取之處,在于寫異域景色的成功。詩人寫景,處處由立足于高山絕頂這個特定視角著筆,取景角度多變,又善用白描和擬人手法,故筆下景色生動活潑。此外,章法既嚴密緊湊,又波瀾曲折,也是值得借鑒的。
上一篇:司空圖《獨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賀鑄《病后登快哉亭》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