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彭孫遹
城上風高飐白沙, 行人徙倚聽悲笳。
北連紫塞三千里, 南接青齊十萬家。
暝色一行迷去騎, 天寒數點沒殘鴉。
年來隨計燕山道, 幾度經過感歲華。
〔徙倚〕《楚辭·哀時命》:“獨徙倚而仿佯。”徙倚意為徘徊,這時引申為躑躅。〔紫塞〕北方的邊塞。以色紫而得名。崔豹《古今注》:“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青齊〕青州、齊州,在濟南附近。〔隨計〕漢代地方官員每年都要向朝廷推薦人才,被推薦者可隨去朝廷報告財政情況的官員進京應試,謂之“隨計”。明清因稱赴京應考為“隨計”或“計”。
景州,今河北省景縣,清時為南北交通要沖。詩人于順治己亥(1659)年中進士前曾幾次經過這里赴京應試,這首詩即寫途經景州時所見所感,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辛,也暗示出功名之難求。
第一句寫景州“風”景:大風飛揚,沙塵撲面,城里城外,一派渾沌。第二句寫行人,其中的“徙倚”用得非常巧妙,它把行人步履艱難的樣子生動逼真地刻劃出來。我們可以想象,景州古道上風沙彌漫,由于舉步困難,行人只能蹣跚而行,走一步停一停,費力而緩慢。突然,不知什么地方傳來胡笳的悲鳴,一聲聲,一陣陣,如訴如泣,嗚咽沙啞,和風的怒吼唱和著,呼應著。如果說風沙給作者帶來體力消耗的話,那么秋笳的悲鳴就給他帶來了心情上的壓抑。
三、四兩句明示詩人所走的景州路是一條通衢大道,它北通邊塞,南達濟南,很長很長。作者為進京會試已經在這條道路上走了很久,但還遠遠看不到京城的蹤影。什么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呢? 作者大概隱隱有些發(fā)愁了。
五、六句寫景州古道的黃昏,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暮色中,詩人一行策馬趕路,因風沙太大,人馬竟迷失了方向。抬頭遠望,數只烏鴉啞啞叫著越飛越遠,漸漸變成若干小黑點,終于,消失在暮靄沉沉的天邊。這幅北方鄉(xiāng)村的晚景圖將北方農村的特色表現(xiàn)得十分真實自然,在寫法上頗得馬致遠小令〔天凈沙〕《秋思》的神韻。可以看出,詩人此時很不愉快,風沙令詩人難堪,而鄉(xiāng)間黃昏的冷清更給他帶來了幾分愁情悲緒。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是幾次赴京應試了,多次往燕山道,難免有些倦怠;而歲月蹉跎,年華易逝,科舉迄無結果,更令詩人焦躁不安,最后詩人不由地發(fā)出了“幾度經過感歲華”的喟然長嘆。
這首詩調子低沉,一反詩人詩作瑰麗的風格,語言極其通俗,風格古樸渾厚。詩末的感嘆是作者的肺腑之言,率直坦誠,讀起來親切感人。
上一篇:《晚次崞縣·清·朱彝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更漏子·唐·溫庭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