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八月十五日觀潮(其二)》原文與賞析
蘇軾
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 越山渾在浪花中。
錢塘江即浙江,在杭州南,曲折東流,歸于大海。周密《武林舊事》云:“浙江之潮,天下偉觀也?!睋暡墩憬焙驁D》載: 浙江江口有兩山并峙于江海會合之處,稱為海門,下有沙灘寬三百余里,“潮之入于浙江也,發乎浩渺之區,而頓就斂束,逼礙沙灘,于是回薄激射,折而趨于兩山之間, 拗怒不泄, 則奮而上隮, 如素蜺橫空, 奔雷殷地, 觀者膽掉,涉者心悸。故為東南之至險,非他江之可同也。”對于錢塘潮之壯觀,早在《莊子·外物篇》即有“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伴鬼神,憚赫千里”之描繪。從古至今,均被譽為我國沿海潮汐之觀止,世界亦唯有巴西亞馬遜河之潮方可媲美。
漢魏六朝以來,錢塘觀潮之風即盛。觀潮最佳時節為每年農歷8月中旬,8月18日為“潮誕”。屆時,人們傾城而出,士女云集,江干搭起彩棚,以至“十余里間,地無寸隙?!睔v代詩人以此為題材,吟詠不絕。唐宋如孟浩然、白居易、劉禹錫、盧綸、姚合、羅隱、范仲淹、陳師道、辛棄疾等均有名篇,東坡篇什更多。
此詩作于熙寧六年 (1073),杭州通判任上。詩由七絕五首組成: 其一,寫中秋月色與欲往觀潮之興會,“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于月中看”,為觀潮先作鋪墊。其二,突現夜潮之聲威與壯觀。其三,因觀潮而發身世之感,含未必沉淪之意。其四,就弄潮兒“重利輕生不自憐”與朝廷“應教斥鹵變桑田”抒發議論,系烏臺詩案賈禍內容之一。其五,借《莊子·秋水》及有關吳王夫差、吳越王錢鏐等典故,表達詩人愿望,有興利除害之心。五篇為一組,每首相對獨立,其中第二首當是主體部分。
前二句,顯示潮之聲威,后二句描繪潮之壯麗,兼用典故和博喻。
“萬人鼓噪懾吳儂”,首從聽覺著筆,海潮呼嘯而來,發出如萬人鼓噪般的巨大聲響,吳人為之震懾,讀者亦感驚心。傳說當年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殺后,鴟夷裹尸,扔入錢塘江內,江中從此怒濤洶涌,潮汐澎湃。后來越國軍隊中夜進攻吳國,以萬人鼓噪之勢,致使吳軍震懾,一敗涂地。起筆摹聲,實含暗喻,已覺錢塘潮之聲勢浩大驚人。
“猶似浮江老阿童”,又用一個明喻引出“王溶樓船下益州” (劉禹錫句) 場面,進一步渲染錢塘潮的巨大聲威?!锻鯙F傳》載: 西晉太康元年(280),武帝伐吳,益州刺史老將王濬(小字阿童) 率水軍二千,樓船連舫,順江鼓棹,直搗金陵,刀不血刃,攻無堅城。東吳君臣孫皓等人,聞之喪魄,備亡國之禮,出石頭城,肉袒伏降。”“猶似”二字,運用明喻,且躍進一層。
以上二句,通過描述、用典和比喻連用,借萬人鼓噪與樓船浮江之勢,比喻錢塘潮之巨大聲威,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可與唐人趙嘏《錢塘》殘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參讀?!皡莾z”二字,切合錢塘所在地理位置以及有關吳王夫差、吳主孫皓兩個歷史掌故。(儂,即人,吳語。)
后二句,從視覺人筆,突出場景之壯觀?!坝R潮頭高幾許?”作一提頓,引出又一個新奇比喻來?!霸缴健?,當指浙江境內群山?!墩憬焙驁D》載:“浙江之口有兩山焉,其南曰龕山,其北曰赭山,并峙于江海之會,謂之海門”。可見其越山之雄勝。又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云:“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背喑?、天姥、天臺,均系越山,“越山渾在浪花中”,則用全部越山之置于翻騰洶涌的江濤海浪中來比喻錢塘江的潮頭,將錢塘潮之“銀山迸涌”、“濤山浪屋”作了形象再現與盡情謳歌。兩句自成問答,關合全詩,看似反詰設問,實為唱嘆贊賞。
全詩28個字,運用兩個典故,一連三個比喻,既傳達聲威,又窮形極相,將錢塘夜潮的聲勢與壯觀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詩人為大自然壯美山河所傾倒的陶醉之情,溢于言表,其善用博喻、夸張手法以及奔放清雄的詩風可見一斑。
上一篇:黃孝綽《八聲甘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荀鶴《冬末同友人泛瀟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