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登鸛雀樓》中外哲理詩賞析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說:“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詩能狀其景”。沈括認為“能狀其景”的三首詩中,李益的一首是七律,王之渙、暢當的是五言絕句。從三首詩的藝術成就和知名度來說,又首推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全詩的虛實安排。“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二句實寫登樓所見之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二句虛寫,即景生意,傳登樓遠望之神,總體上是前實后虛。“白日”二句,寫景壯闊,氣勢雄渾,作者以非凡的筆力把廣大視野中的萬里河山之景凝入十個字中。這兩句實寫構成的畫面,由于籠罩了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所以顯得格外廣闊、遼遠。詩人佇倚樓頭,不可能看到黃河流入大海, “黃河入海”是詩人意中之景,實中寓虛,更進一步強化了畫面的深度和廣度,給人以咫尺萬里之感。在似已寫盡望中景色時,后二句筆鋒一轉,化實為虛,正如李瑛在《詩法易簡錄》中指出的:“后二句不言樓之如何高,而樓之高已極盡形容,且于寫景之外,更有未寫之景在。”正是這“未寫之景”的虛筆,誘使讀者在領略了“日沒河山之景”后再生匪夷之思,去聯想、想象“更上一層樓”所看到的景觀又該是如何壯偉美妙呢?!唐人詠月詩有句:“最好莫如十四夜,一分留得到明宵,”可以用來形象地說明王之渙詩虛實搭配的妙處。王詩頭二句所寫就如“十四夜”的月亮, “更上一層樓”所見則是十五的月亮,但這一層意思虛化處理了,詩句留下的是最美好的想望,產生的是最強烈的吸引,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表面看,后二句不過是寫了由二樓登上三樓的過程,但詩句中郁勃而出的不正是盛唐這個偉大時代奮發進取、激昂向上的時代精神,以及生活在這個偉大時代的人們那種特有的開闊胸襟視野和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嗎?這二句化景物為情思、即景生意的虛寫,緊承上文,轉接自然,把詩篇引入更為高遠的境界,在賦登樓之景后進一步傳登臨之神,誠如唐汝珣在《唐詩解》中所說:“日沒河流之景,未足稱奇;窮目之觀,更在高處”。
其次,王之渙詩的句式句法和觀察點選擇也值得稱道。王詩頭二句對偶,但一寫山,一寫河,一西望,一東眺,一仰觀,一俯瞰,對偶中有變化;后二句用流水對,內容上有轉折延伸、遞進,圓轉靈活,詩意深長。這就有效地避免了絕句句法上二二并列、就像截取律詩中二聯、板滯而不圓轉的毛病。在前二句與后二句之間用“欲窮千里目”過渡銜接,使四句詩既虛實相間、婉曲回環,又能一氣貫注而下。前人在探討絕句的表現手法時,曾總結出這樣的創作經驗:“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元楊載《詩法家數》)。王詩第三句正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啟下、聯貫全詩的轉接作用。關于詩人立足的觀察點,王詩巧妙地把觀察點選在第二層,留有余地;更上一層,所見之景當比第二層更為壯觀。這里順便說一句,盛唐詩人由于注重詩篇的整體和諧、興象渾成,所以他們寫詩的技巧便容易被讀者忽略,不像中唐詩人“吟安五個字,捻斷數莖須”那樣去“推敲”字句引人注意。但細繹盛唐詩人的作品,你就會發現,實有大巧寓于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的成功,從一個角度上可以說全得力于選擇第二層樓作為立足點,實寫第二層所見而虛寫第三層,從而留下了不盡的想象,產生出無窮的魅力。
當然,王之渙《登鸛雀樓》之所以成為傳誦古今的名作,還在于其景物、形象中所蘊涵的理思。詩不同于哲學,不能以詩去談玄,東晉“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在詩與哲學的結合方面留下的是失敗的教訓。但是,杰出的詩人詩作又總離哲學不遠。關鍵就在于如何在詩中化哲理為情思,把理性的知識化為感性的啟悟。在這一點上,盛唐詩人的表現是出色的,寫下了不少景物、情思、哲理三者水乳俱化的佳作。具體到王之渙《登鸛雀樓》,如前分析,后二句虛寫第三層所見之景,把最壯觀的景色留給讀者的審美想象。除了字面淺層的宣示義之外,詩句深層的啟示義極為豐富深湛,讀者從中不僅可以感受到盛唐進取向上的時代精神,詩人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更能品味出一種悠長的哲理,受到詩人鹽溶于水般寓于景物、情思中的哲理啟迪:也就是說,人的眼界闊狹、胸襟寬窄總是與人的立足點高低密切相關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人生最美好的境界,總是在不斷向前、向上進取的過程中才能發現;面對眼前的美景,切莫忙于嘆為觀止而裹足不前,永遠地向前開拓、向上攀登吧,更新更美的人生境界正在等待你的到來……。明王世貞說:“絕句固自難,五言尤甚,離首即尾,離尾即首,而腰腹亦自不可少,妙在愈小而大,愈促而緩”(《藝苑卮言》)。王之渙詩中蘊含的這些給人以啟示鼓舞的哲思,就使得這首詩中體制最小的五言絕句,變得小而能大,淺而能深,促而能緩,境界恢弘,意興悠遠,具有一種恒久的感發人、啟迪人的藝術力量。
上一篇:《孟郊·登科后》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余光中·白玉苦瓜(故宮博物院所藏)》中外哲理詩賞析